刚刚了解到了一本书,名叫《当呼吸化为空气》,是关于一个医生在他36岁患上癌症的故事。
对于这个医生,在他36岁刚刚要当上医学教授的时候他自己患了癌症,以及之后的一些故事。
我无法去讲述他的故事,因为这是一种对于生命的敬畏,我没有经历过所以我无法体会到那种绝望感觉,只是想要记录在这一刻由内而外的触动,不敢评价他所对待的方法好坏。
我在打出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些迷茫和恐惧,因为我不敢去看另一本书叫做《双生梦魇》,看了简介就有一种沉重的感觉,是纳粹一个道貌岸然的研究员对双胞胎女孩进行惨无人道的迫害研究。
这两本书是我一起偶然发现的,在看了第二本简介后反而让我对第一本书没有那么抵触了,因为相对比之下,后者完全没有自由,一直生活在窒息的环境下。
第二本书我会看,但不是现在。我的心现在惶恐地跳动着,冷汗还是热汗夹杂着从我的额间滑落,窗外的炙热阳光以及其间夹杂的密密麻麻的雨点,让整个环境生出一分沉闷,压抑的感觉。我觉的自己看了可能就会噩梦了,唉,纠结。
我们对于死亡好像生来就是恐惧的,对于危险我们也是恐惧的,我们在危险时身体会自然的抵御外侵事物,就像对于死亡本能的抗拒,所以生与死,一开始就是对立的吗?
不,不是的。
如果说生是我们人生的起点,死就是我们的终点,有了开头就会有结局,不论是好是坏。
就像医院的医生,还有整个医院都可以证明。
医院里有新生的孩子在育婴室,伴随着响亮的啼哭小小的孩子扑腾着脚丫来到这个世界;医院里也会有逝去的生命,伴随着推床覆盖的白布和家人的泪水离开这个世界。一个代表生,一个代表死,在我们生活中交替上演。
或许还有矛盾的,研究人的尸体的目的是为了救人...
从一开始的生到最后的死,有的人名垂千古,有的人默默无闻,有的人知道自己这一辈子做了什么,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迷茫寻觅。
我们奔走于世界的各个角落,每个地方似乎都留下了我们的痕迹,但我们却只是经过,痕迹也只在那一瞬间存在,仅此而已。
如何才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的一生呢,或者你根本不想要留下痕迹,就只是来走一遭然后默默的回去。
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我无权干涉,因为每个人的故事都不同,书写的结局也不一样。
但是,生命是脆弱的,也许是一场车祸,也许是莫名其妙的抢劫或者绑架,或者是悄无声息侵占你身体各个角落的病毒癌细胞,就会把你从这个世界带走。
我们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所以我们也无法知道自己的终点究竟在哪。
我们能够做的,就只是坚定的朝着自己的方向走下去,尽可能的快乐与满足,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奋斗下去或者说安静的生活下去,一步一个脚印的朝着未知的前方走去,我们所怀揣的不应该是对死亡的逃避或者恐惧而应该是希望与美好,若这个世界无法给予你足够的美好,那就创造自己的美好,以自己的方式就好。
因为对死亡的恐惧,我们总是活得小心翼翼,长了个包就觉得长个肿瘤似的害怕的睡不着觉;呕吐就觉得自己要胃病了;感冒啊咳嗽就觉得完蛋肺癌。
你可能会说,我不是一个人啊,我还有家人以及要承担的责任。我也有,为自己而活还是为家人而活这个问题,我只能采取中立,既不能过于自我也不能过于压抑于家人,我们要去找到那一个平衡点,生活嘛,生下来活下去,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说的正面一点,世界上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你;负面一点,就是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独特的人。如果你留不下自己的痕迹,找不到自我的价值,即使你不一样也不重要。
你对于这个庞大的世界,并不是缺你不可的存在。
生命虽然脆弱,但是还是有新生命不断的降临到这个世界,因为它不仅脆弱还美好。
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随笔吧,嗯,开心就好,我在去看看哟啊不要读那本书呢,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