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要去植树,去完金库,去植树。有点小担心,因为我怕人多,怕生人太多的陌生环境,各种不自在,除非那是个演讲或者文艺汇演。
今天的内容是自我在哪里、群众的眼睛并不雪亮、逆向思考。
自我在哪里?自我是很难寻找的,当我们处在一个环境里,我们可能会把自我思维定向成群体思维。比如在一个工作或生活环境里,我们会跟着群体的思维模式走,比如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并没有真正地考虑这个是否适合我,是否是我想要的,我内心想要的。有时候我们在迷茫的时候常常担心的不是眼前,偶尔真自我不小心跳出来,你会发现你担心的是自己未来不要变成某个样子,而现反思过去,不要一直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要跳出惯性思维里的从众心理,当你改变不了什么的时候,成长、学习、积累都是你的财富,无人能夺,没有成本,自己能做到。
有一种情况,去超市或者网上购物,或者外出跟团旅游,我们经常会买一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或者商家打出的多买多送的优惠,或者旅游时,大家都在买一些东西,我们可能会被吸引,或者心里对自己说,也不贵啊,挺好的啊,看起来不错,大家都在买。回到家,终于冷静了,很多东西用不上。在这点我觉得自己还好,只买需要的,做再多的优惠活动,我也不会冲动地去多买些无用的或者不需要。当然除了看起来特别可口好吃的,哈哈,毕竟我经不起美食的诱惑,有的时候希望自己的胃有类似可以做压缩饼干那样的功能来压缩食物。跑题了…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吗?可能不见得。几乎所有人都可以被称为群众。当群众做集体讨论时,可能会陷入集体讨论的从众漩涡,而当群众无法做大规模讨论时,这样的讨论思维是发散的,则有参考价值。当被所有群众都看到的规律,则规律不起作用。当我们争取意见,需要先见之明时,所有群众都看到的,便不可能是先见之明。
关于逆向思维:文中讲了个很有趣的故事。有一只狐狸找猴子借了钱,并留下借据。可是,猴子不小心把借据弄丢了,怎么办呢?直接跟狡猾的狐狸说,那恐怕这钱是要要不回来的,所以他它找了大象帮忙。大象说:“你给狐狸写封信,就说:狐狸你欠我的1500过些天就到期了,你准备好钱到时归还给我”猴子说:“可是我当时借给他的是1000,不是1500”大象说:“你就照我说的,这样做”。果不其然狐狸回信了说:“猴子,我明明找你借的是1000,什么时候变成1500了,你自己去看看借条,傻了吧你?” 于是,到期时,狐狸赶紧把钱准时还给了猴子。这里正向思维行不通,就用了逆向思维,狐狸不仅把钱还了,而且即使没还,这封信就是一个证据。
反惯性思维里内容里包括反常识、反惰性、反依赖、反从众、反定式、反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