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博物院很庞大,生产工具,水利,城邦,等级,乃至信仰,可谓包罗万象。时光有限,作为看客,亦只能是浮光掠影扫一遍而已。印象较深的有粟和玉。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样的诗句耳熟能详。江南农耕文明,有别于游牧、渔猎文明,面朝黄土背朝天,刀耕火种,男耕女织,是其特点。良渚遗址发现了碳化稻谷,用碳14检测年代,距今四五千年,这便是实证中华文明。从野生稻到栽培稻,在我看来,是一大进步,好比从爬行到直立行走。同样,从野猪到驯养的家猪,也是更进一步。
玉佩,玉玺,和氏璧(完璧归赵),锦衣玉食,金缕玉衣……关于玉,总是能生发好多联想。玉,也是良渚文化一大特点。材质,匠人,工艺,造型,文饰……出土的玉器,隐含着城邦、先人许多的机敏信息和智慧。比如说,由权杖的发现,推导出王权、军权、神权,等等。术业有专攻。对于连玻璃、水晶和玛瑙都分不清的我来说,玉已是不能承受之重。
尾厅展示有名家书法作品,赞之曰“神与王的国度,水与人的家园”。个人以为,恰如其分,十分妥帖。至于博物院入口巨幅条幅号称的“五千年中国看良渚”,气吞山河、唯我独尊,则过矣。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何谓史前文明,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有何不同?票根经济热度不减,蛇年新春,入馆看展者,亦不在少数。只是,看多看少,那就因人而异了。诚如汉代玉器展在结语中写到的那样,以“了解之同情”来观看展览,并将观展后的所获和所思,转化为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成为个人的精神滋养。所言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