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我们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思考可以更深刻、更广泛,因为有太多前人经过实验或实践验证的理论为指导。比如,当我们谈到尊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时,自然而然就会用到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观点。最近,查阅了相关资料,以《教学中的心理学》第二章部分内容为基础,尝试梳理成图(如上所示),不习惯图形化阅读的书友可以阅读以下文字,共同交流。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提到了三个重要概念“组织、适应、图式”,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组织和适应是人类身心发展过程中与生俱来的两种倾向,在这两种倾向的支配下,一般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有组织的、概念化的行为或思维模式——图式。图式随着人与环境的适应呈螺旋上升式变化趋势,这种适应过程叫做平衡化。平衡化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子过程,同化是将新经验进行转化使之与已有的图式相匹配,顺应则是改变原有图式以接纳新经验。在学习和认知领域,当人们从事实、概念和程序等现有的信息中创造新的规则、假设等新观念或知识时,有意义的学习就发生了,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已有信息形成解决方案解决新的问题,运用信息的过程可以是实验、质疑、反思、发现、发明、讨论等。建构主义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知发展过程也是“图式”不断进化迭代的过程,皮亚杰将这个过程总结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通过感觉感觉和运动活动发展图式,能认识客体恒常性;前运算阶段(2-7岁),逐步获得守恒和去中心化的能力,但不能进行运算,也不能进行心理上的可逆操作;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能进行运算,但需要根据经历过的、具体的经验解决问题;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能抽象和假设,也能系统地解决问题,能进行心理操控活动。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进步的顺序是相同的,但存在某些特定的儿童在阶段之间的进步速度是不同的。
正如每一种理论、观点都不一定是正确无误的,也不一定会被所有人接纳,也正是有了不同的声音、甚至是批评,各个领域才能不断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也面临着很多批评和质疑: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他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高估了青少年的形式思维能力;有学者认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对促进认知发展的因素缺少必要的解释;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有人提出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是否会按皮亚杰描述的规律发展……
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应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自产生以来,一直对教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结合日常实践与思考,我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加以运用:
第一,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能让我们知道每个年龄段的儿童能做什么,以此为依据,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更适切,避免定出过高或过低的目标。
第二,儿童认知发展阶段顺序相同但速度是不同的,那么,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图式的生长是在消除不平衡以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发生的,因此,我们需要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用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认知冲突,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情境需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且是真实的。
第四,根据认知发展理论,直接教学可以向儿童传递信息,但要内化成儿童的认知则需要合理地加工。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动手操作、互动讨论、作品设计与发布等,为学生提供运用已有信息解决问题的机会。
第五,图式生长呈螺旋上升趋势,新图式生成需以旧图式为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包括新旧知识的纵向联系,也包括跨领域、跨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仅仅习得碎片化的知识点。
第六,不同年龄的儿童组织、分析观点的能力和方法不同,几乎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抽象、概括的能力并未得到充分发展,他们需要根据经历过的、具体的经验解决问题。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合理安排新授内容的切入点、重点和难点。
第七,儿童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尚不具备共情的能力,无法从他人的视角、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这时候不能简单地给儿童贴上“顽固”“固执”之类的标签,而是创造足够的机会,让儿童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能倾听他人的想法,在分享、评价的过程中进行有效互动,了解不同的人如何看待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