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书柜,翻到《谁的青春不迷茫》,刘同写到“记录 是一项拯救生命的决定”。于是忽然又想买只iPAD,为了自己能坚持记录的习惯。
可冷静一想又觉得毫无必要,我们总习惯于形式上的心理安慰多于不露痕迹的坚持;办了健身卡似乎就能减肥了,注册了拓词似乎就能native了,有了单反似乎就能化身为摄影大师......
直到有一天,当我们为新物品挪空间时才发现,原来健身卡快要过期了,拓词有许多荒废多时的任务以及沾满灰尘的单反,我们叹息一声,乐观地说move on,然后开始寻找新的寄托,周而复始,乐此不疲。
看看日期,这一年的日子又过去了大半,翻看日记本断断续续的十几篇文字, 发现确因为有记录,才不至于辜负生命。
前段时间,为了奖励学生修了一套明信片,最喜欢的一张,是黑白与彩色的暧昧,一盏孤灯,一条老路,一方广场,我把它取名为“青春 是追逐彩色的黑白煎熬”;用珠光纸做出来,竟是能感动自己的效果,寄给朋友也就成了生活中为数不多能让自己快乐的事。
若青春真如明信片上所说,那么有一天,是我们咬牙坚持终于拥抱了彩色,还是已经习惯并开始享受了黑白,哪一种更值得更幸福,谁能有答案?
感同身受和心甘情愿是那么难的两件事,迫切的我们总希望在男神女神的故事中得到鼓励安慰与努力的希望,所以生活才需要偶像。
但有一天,我们与他们邂逅,才发现不过都是一颗脑袋的普通人,他们走的路,我们不能也不愿复制。但偶尔仰望仰望却是好的,仰头可让长期卑微行走的人们拥有健康的颈椎。
另一个命题便是层次。毫无防备的我们,不经意就被推到了二十多岁的年纪,有人已为人父母,有人初入职场,有人学习深造,有人远渡重洋。曾经无话不说并肩前行的伙伴,不论承不承认也已被隔出了距离;曾经小学课桌上的三八线,丑陋却让同桌们越闹越亲近,而这种隔出层次的线,无形却冰冷。
对方说的,你不明白;你在思考的事情,他从没思考过;你想她做到一百分,她竭尽所能却是不及格。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反而该感谢层次的存在,让人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
写到这里发现变成了碎碎念,许多言语在脑海里萦绕千遍,聚在指尖却只码得出寥寥数语,又是默默删除的结果,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看了微信里“北上广深房价居高不下”的文章,忽然又觉得自己还挺幸福,一转身又为自己这种世俗的想法吐槽不已。
原来,我也不曾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