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离的笙箫如此惆怅。在这个送别的季节,时光留给我们一个个远去的背影。当岁月和美丽已成为风中的叹息,或许这便是诉说别离的正好年纪。如此说来,此时的别离,也许是最好的别离。
人生没有不散的宴席,但书上也说了,人生何处不相逢。纵有干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那天早上的雾散了。不止早上,不止雾。这里的一切都有始有终,却能容纳所有的不期而遇和久别重逢。
前言:开学一月有余,在家上了两周网课,只在开封待了不到三个星期便又要离开了。虽然这次没有离开运城时那么难受,但还是很令人失落。何时离去?金秋十月……
正文:
当时我满怀期待去开封考试,想赶紧在贞元上学。但是呢,好巧不巧,河南那边疫情又很严重。不得已,只得在家上网课。网课上了两周,在学校又上了两周,便卷铺盖走人了。
其实我并不知道这所学校的,还是因为我在运城的两个住在郑州的同学我才知道的。当时他们要走,虽然同为外省学生,但我毫无要走之意,但我也因此得知了这所学校(七下)。等到快期末考试时,我去意已决,但并不知道去哪合适(八下)。无奈,只得去了开封,虽是无奈之举,但那里确实是我当初认为的“桃花源”,我妈提议去那,我也正有此心,便去了。当时真的是“满怀期待的来”。
最开始在上网课,上课的第一天,我就感觉有些出乎意料。何出此言?做数学预习单时,感觉老师做的预习单让我很懵,等到上数学课时,我感觉老师讲的真的不是很适合我,我很难和老师磨合;又得知英语一学期讲不完课本;政治、历史等学科讲的都很慢很慢,我不禁对着空气说:“完了啊,完了啊,我前途没了,我前途没了!”当时,我就感觉我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竟然在初三的时候来这!但我感觉路是自己选的,事情已经如此,还能怎样。于是,我期待开学,想用外在的条件来救赎我早已迂腐的内心。核心点就是“我要考高中,我要中考,而不是原来向往的浪漫”!秉持这一无聊的信念,也是我后来离开的导火索。
但我走了还能去哪?回运城国际?还是去我妈他们学校?当我网课时发现很多事情出乎意料、事与愿违时,我妈便说先上着看吧,当然,也只得如此。她当时还随口说:“要不再回去?”我立马便否决了她的建议。关键是等开学之后,老师说“这里不对焦中考”;我又想了想为啥走的人那么多,我恍然大悟——不对焦中考。我后悔,我无奈,我……上了一周后,我便跟我妈说走人的事情,毕竟为了我的中考嘛。当时她问我“那你说去哪?”我随口一答:“我回运城。”后来又说“回你们学校也行”。于是乎,我妈便开始跟那边的“领导”通电话,那边说“商量商量”,这事便放下了。但我仔细想了想,我觉得还是回我妈的学校比较不错。因为啥呢?离家近,可回家,骑车不到十分钟;那些老师可以对我“特殊关照”(因为我妈的关系),我也相对自由;不用思来想去,不会看到某些让你自厌烦的人;省了一大笔学费……当然,后者是最无关紧要的。有了这些想法支撑,我便对我妈说,“回你们学校!我觉得你们那也挺好的,我觉得我不会考不上高中的”。我感觉我和她已经达成了口头协议,不料……
等我十一放假回家,我妈又和我说回运城。这…我回个锤子的运城啊!我真的不想。开学一个月,人家英语讲了六个单元,我一个单元还没学;人家数学学了三章,我刚学完一章……总之,我除了语文全落下了一大截。我现在回去,我拿什么跟上?!我又不是Superman,我就是个common person,跟不上的。再加上我本已经离开,又有何颜面再回去呢?(可能别人不会觉得有啥,但不知道为何,我超烦干这种事儿的)况且看到某些人心烦,回去干嘛!抽风吗?那里学到十点,两周一放,累死。况且我这一回去,就等于我还要在运城上三年高中,我不喜欢这种异乡求学、两地跑的生活,哎,奈何?奈何现实如此。
说实话我离开最不舍的不是食堂可口的饭菜,不是宽松的环境,不是先进的理念,不是深邃的课程,而是两个特殊的同学。他二位便是流年第一批转学的同学,是最开始转学到贞元的人,他俩都住在郑州,我也是因为他们离开才得知贞元的。我跟秉宸桑的关系格外好,初一便是如此,何况相别甚久,突然一见呢。我和熙楷虽然初一时不说话,无甚交集,但和他在开封的一月建立了挺深的关系,也是颇有不舍啊。当他们得知我要走后,还是在意料之中的。我本不想让他们当时就知道的,想让生活老师在放学后告诉他们,再把我留给他们的吃的带给他们。但是呢,生活老师说的过早了,虽然我也想到这点,但不知该怎样,只得顺其自然罢了。秉宸桑用一种他独有的方式来表达他心中的那种滋味,熙楷也一样了。我心中也挺不是滋味的,因为相见甚短,离别甚快,再相见,何时何载,欲说无因。所以这也体现了“离别之季”四字。
再说说“重生之时”吧。何为“重生”?非肉体、灵魂之重生,而是一种很抽象的“重生概念”。我将它理解为“机遇的重生”。何出此言?如果说升九年级的那个暑假转学,从某种程度上讲,叫“主动转学”;而现在转学,可以理解为“被动转学”,是不得已而为之。从现在的结果来看,我并没有好好利用唯一的主动机会。不得已,我想要弥补、慰藉我的过失,又不得已再次去到运城。回去呢肯定是一种莫大的挑战,也是“重生的机遇”。所以说,我将它论为“重生之时”。
当然,我所经历的,不论对错,是丰富的;若论对错是非,且将它暂交给时间。碎言至此,罢笔。
最后(end):且将心事付文字,怎么说呢,我感觉鄙人仿佛做到了。放了几张照片,应该没侵犯基本权利,这些都是美好的回忆……此篇写于10/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