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故里》无疑是一本直击内心的佳作,作者在父亲死后,开始追溯过往。一生影响他的是工人阶级的属性和同性恋的身份。而想逃离的工人阶级身份成为他回归思考的关键,他一生想要逾越的枷锁,同性恋的身份也让他饱受折磨,与时代、与环境异样的身份特质,和世俗标准不一样的行为必定会承担巨大的苦痛。
在整本书中,作者尽管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境况、他一路走来的艰辛以及对家庭的描述,但最让人动容的是自我内心的剖析与思索。这种将内在丑陋、真实的一面揭露,并不断重构自我的过程才最为吸引人。
太多的人都是趋于现实,一辈子无法探究与表面那个“我”分离的内在,总是用外在的面孔或者空洞的言语来掩饰内在丑恶的自己,所以几乎没有重构。
但幸好,作者完成了自我重构的过程,他也摆脱阶级的束缚,相应获得了一定成就。
一、摆脱阶级束缚,有努力,也有运气
独特的身份在现实和灵魂层面会成为捆住一个人脚步的洪水猛兽,也相应会感受到来自己世界更多的恶意。作者的不同在于,他看到了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寻找接纳自我的方式和重塑自己的方式。
不得不说,运气也是作者能够获得成就的一点因素。这份运气从何而来呢?更多源于作者进入巴黎时期两段交错历程的影响。
一是开始自由进入同性恋生活。二是成为“知识分子。
在作者为中学老师努力,并完成博士论文的后,随即处于失业而无望的状态。
但在同性恋的圈子里,他认识一个男孩后,却意外地有了改变命运的机遇。成为了文学记者,并能够养活自己。后期极度渴望创作文学作品的他,相应开始写小说。这使其不断地向前发展,他的著作和在美国的教学经验帮助他获得了进入大学教学的资格。
阶级对人的影响大吗,这是毋庸置疑的;身份带来的是什么,可能是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如作者书中所说:“有的时候因为阶层的这种间隔,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身上有其他的可能性”。
在不同的阶层里,我们天然地会带上某种自我贬低、自我禁锢的思想。阶级条件限制下,连梦想都是匮乏的。
即使今日,也有自我认命的个体,这种对于现实的屈从渗透在人们的每个动作、每句话中,让太多的人止步不前,就如同接受不可避免的命运一样。
而作者一步步地突破了这种阶级的限制,才让这样的追溯深入人心,也让
让我们明白“重要的不是我们将自己变成了什么,而是我们在改变自己的过程中做了什么”。
二、不幸的婚姻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很多人将书的视角都放在了作者对阶层的思考以及其迈过阶层、自我重构的过程,却很少有人去关注书中作者父母的情感。
作者母亲有着强烈的读书和学习欲望,但时代和处境的限制下,她仅仅处于清洁工的位置,或者在工厂辛苦劳作。
女性身份的遭遇,使得她一次又一次的丧失重新开始学习的机会。当她所向往的机会被血淋淋的现实剥夺,她的内心充满痛苦,又气又恼。
在婚姻里,她对于男性不抱有任何幻想,和丈夫之间构建了极度厌恶的关系,日复一日爆发着夫妻暴力,用最恶毒的语言重伤彼此。
时代的限制下,两个不爱却到了年纪就在一起的人,如同我们父辈一样,他们是合作关系,彼此在婚姻中激发了多种形式的暴力,语言暴力、拳脚暴力、冷暴力,而这种暴力环境深刻影响着作者,使其与父母亲梳理、冷漠。
他不断地要想要摆脱这种环境,在书中提到:
“我之所以想要摆脱我的阶级和家庭(很长时间内,我对家庭、伴侣、稳定关系、共同生活这样的概念唯恐避之不及),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从小就见证了夫妻暴力——日复一日的言语冲突、大喊大叫、疯疯癫癫。”
然而,父母婚姻尽管很糟糕,彼此折磨一生,但他们的意识里并没有“离婚”这样的概念。社会价值观的约束和长久的习惯趋势他们不会分开,纵然如此地讨厌另一半,却不会离弃,在另一方出现生命危急时,更不会抛下,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婚姻里是有天然的责任存在。
三、改变,是坚韧的内心
在我们出生时,毋庸置疑地带上了人某种身份属性,而这种身份属性会影响人的一生。尤其是平民阶层,当你看到了世界的参差不齐,这种身份会在内心带来一种强大的无力感。
你要么不屈从,要么沉沦。
当你用尽全身力气反抗。你会逐渐地认识到,身后空无一人支持,还有一批早已认命的同属性阶层人员来劝诫你,把你拉回阶层共同沉沦。单枪匹马的你要跨越阶层可能要穷尽一生。
前段时间,中科院博士一篇论文中的“致谢”部分引发了关注,也在多个社交平台热传,他言: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
这种刻骨铭心的阐述揭示了太多平民阶层学子的心声。
阶层属性下,这份求学路有多不易,大抵亲历者才能感同身受。但依旧在向我们揭示,不要因身份的限制而彻底地任命。
这一生,可能都有机会去跨越阶级,无论社会怎样宣扬“寒门难出贵子”,自己始终要有信仰。我们要与成长的环境和解,这种和解有时候需要以撕破、对抗为代价,更要坚韧、狠心地重构自己。
在这个过程,少不了勇敢和努力支撑。
勇敢需要我们对抗这个社会隐形的暴力,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击败和操纵,而努力是要不停地阅读、思索、行动。尽管作者一步步脱离阶级的束缚,可以说有运气做支持。
但运气背后离不开作者日复一日地坚守大量阅读带来的能力积淀。在机遇来时,他才能够用自我能力固执把握。
我们可以屈从现实,也可以勇敢地对抗。但没有哪一条选择是最合适的,只有不断地去调整,使得步伐倾向最合适的那个选择,才能获得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