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的一个早上起来,突然发现大脑发生了重大变化,曾经存在了一年多的表达冲动和心中盘旋欲出的话语突然消失了。
就像有一个开关一夜之间关上了,我的大脑变得空空如也。
其他一切照旧,它丝毫不影响我的衣食住行,工作和生活。唯一的变化是当我想提笔写什么时,什么也写不出来。曾经十分强烈的对写作的热爱和甚至想将写作作为终生事业(不一定要全职)的热忱也随之消失。提笔时不仅无话可讲,而且心生厌倦。我质疑着自2016年8月开始的写作梦,仿佛做梦的人突然醒悟,清醒地看到这就是一个虚幻不现实的梦,可笑而不着边际。
我也许并没有写作的天赋,永远也不可能写好,我所写的只不过是数字世界里又一堆数字垃圾,没有任何的价值和美感。这个念头下我匆匆读了几篇自己写过的东西,尤其是小说,更证实了自己的醒悟,于是我将所有的小说从简书上撤了下来,只保留了少数几篇条理还算清晰的干货。我为自己曾经对这些文章沾沾自喜感到可笑,为自己的不知深浅感到羞耻。
我就要滑向放弃这个坚持了一年零八个月的爱好的深谷了。幸运的是,此时,我读到了《通向大师之路》这本书,幡然醒悟。
我这样的状态正是遇到了学习过程里的瓶颈,在一个难熬的平台期。书中描述了学习之路多数时间处于平台期,而明显的飞跃只占学习过程中的小部分,出现在每一个平台期持续努力后的末端。飞跃后又是平台。
这样的平台期正是学习中最大的敌人,大多数人在平台期止步,错过了成为大师的机会。
书中举了网球学习的例子。在网球学习之初,老师只重复地将球喂给你让你挥拍击中。这样的基本功训练在于让你击球成为自然而然的反应。这样的训练需要几个月,你才能够正儿八经与人一起打球而不只是重复发球捡球的游戏。 这样枯燥的训练中你所看到自己的进展很小, 对网球所能带来的乐趣的幻想也逐渐变淡,很多人从此说服了自己放弃这项爱好,而去捡起其他的兴趣,然而,无论哪种“兴趣”(技能),或早或晚都会进入一个枯燥无进展甚至退步的平台期,让学习者焦躁、失望、并且质疑自己当初开始这项学习的目的、动机和意义。
一个人若掌握了成为大师的学习模式,那么他或她无论学习什么都能成为大师,而反之,无论他或她学习什么,都将重复同样的模式。
书中列举了与大师之路相反的三类典型模式:
1、Dabbler(浅尝即止):这种人通常在第一个平台期就放弃,然后去开始一项新的学习,同样很快放弃。
2、Obsessive(急功近利):这种人为了追求快速的效果,在学习之初刻苦努力,进展迅速,当平台期出现时开始愤怒,焦躁,沮丧,妄图通过加倍的努力迅速见效,最后当效果没有很快出现时愤怒放弃
3、Hacker(不求精进):这种人可能顺利地通过了前面的一两个平台期,但到了需要更多努力才能突破的平台期时变得乐于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不再前进
我们每个人大概都能在这三种人中对号入座。
这三种人和大师之间的区别在于处于平台期时的不同反应。通向大师之路没有秘诀,只有一遍一遍重复的训练,让所学的技能身体成为天生的记忆,不用思考自然而然地发出。大师的路并非充满兴奋,而是枯燥,单调甚至没有意义。
我想起了在学钢琴时,对于一些很难的手指移动,老师总是告诉我:“反复练习这个部分,直到它成为你的肌肉记忆。”肌肉记忆,正是通向精通所要达到的境界。
在开始学习一项新技能时,我们动用大脑的“有知觉的学习”能力,有意识地通过大脑向所涉及的大脑区域,身体,肌肉发出指令,让你能够进行一项你从未做过的事情,比如一项体育运动,艺术,语言。然而,若我们一直存在在“有知觉的思考”的状态,我们所学习的技能无法精进。比如,学习骑自行车,最开始时我们需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身体坐正,双臂伸直握紧龙头,目光平视前方,而学会之后,就根本不再需要这些有意识的思考,身体从你一只脚踏上自行车脚踏板那一刻开始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顺利骑自行车的状态。
这就是技能进入了“肌肉记忆”的例子。人体的这个机制的秘密还没有完全被科学家掌握。斯坦福大学脑神经科学教授卡尔解释,这是“习惯性行为系统”,它调用了脊椎神经网络里的反射网络和大脑中相关的部分。这个系统让某些技能成为无意识的行为,比如骑自行车,说一门新的语言。我们都知道,脊柱反应是人体的本能反应,比大脑控制下的觉知反应速度、准确度都快得多的一种反应。比如手指在触到热东西时会立刻缩回是一种脊柱反应,它不用等到大脑有意识地告诉它缩回。
弹钢琴时,要让手指能应付快速地在琴键间移动,并且变换不同的手势,有知觉的大脑思维根本无法满足速度和准确度的要求,相反,若大脑刻意地去想手指该如何移动,一定会立刻发生错误。
学习道路上的每一次突破正是当一个技能终于进入“习惯性行为系统”之时,继而上升到下一个更高的平台,等到下一个平台上的技能再次成为身体记忆时,再上升到再下一个平台。
每一个平台期都是下一个飞跃前的准备,只要坚持不懈地训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进步都是以不可察觉的方式在发生。我们往往缺乏等待的耐心,在细微进步积累到明显飞跃之前就放弃了。
所以,当我们处于平台期,不要焦虑,不要沮丧,而应庆祝和热爱,将它视作大师之路上最好的朋友。
如何能让技能从有觉知的思考进入到习惯性行为系统,成为大师呢?
作者总结了几个诀窍:
1、Instruction(寻找最好的老师):通过自学也许能找到另辟蹊径的办法,但通常来说,自学会在重复前人所经历的错误和探索中浪费时间。最好的老师并不都是自身获得了很多奖牌的老师,寻找最好的老师要看他教出的学生。有些老师可能最擅长天才学生,有些可能擅长初学者,在寻找老师时需考虑完善,但在发现老师并不适合自己时,需及时地更换
2、Practice(为了练习而练习):一个出色的音乐家需要重复同样的和弦练习几百万次,一个高段的搏击者需要重复练习基本的出击动作几百万次。通向精通唯一的道路就是“练习”,这个练习是名词,不是去做什么,而是你的品质,是习练者本身。什么是大师之路,大师之路就是练习,就是永远在路上。
3、Surrender(舍弃和服从):学习都是从愚笨开始的。以前的技能和经验的学习的敌人。通向精通之路上必须舍弃以前之所习得,舍弃自己的骄傲,其他领域的成绩和地位,将自己完全放在谦卑的初学者的位子,将自己全部交给老师,交给学习。通向精通的道路上没有专家,只有学习者。
4、Intentionality(预演):清楚地知道难度在加大而在大脑中清楚地预演如何实现比无意识地取得了更高难度的成功在学习中更宝贵。比如在作者习练的气道中,有些动作需要想象自己的胳臂有三尺长,能一举捏住敌人的脊椎,虽然事实上任何人的胳臂都没有三尺长,但是要做好这个动作,必须反复在大脑中进行这样的预想直到自己深信大脑中的图像
5、Edge(挑战极限):虽然我们强调无目的性的练习,但时常走出安全区域去挑战自己的极限是精通之路上必不可少的。
学习过程中,天才和勤奋哪个更重要?作者引用了禅学大师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中赛马的例子。赛马分为四种,最好的,次好的,不好的和最差的。最好的马看到鞭子在空中的影子便知骑马者的用意,配合地加快或者放慢速度,次好的马等鞭子快落下来时明白了,不好的马等到鞭子落在身上皮肤体会到了鞭打的痛才理解骑马者的用意,而最差的马到痛至骨髓才明白骑马者的用意。看了这个故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最好的马,然而大师说:“最好的马正因为缺少了痛至骨髓的体验反而成为不了持续优秀的赛马。”
在学习之路上,那些最初表现出色的天才往往很快放弃,而看似愚笨的人却成为最终坚持下来的大师。
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和写友们关于写作大师的讨论,许多大师都分享过他们的秘诀就是每天写,而我们大多数人都表示难以做到,有时认为若缺乏天赋,再怎么练习也无济于事。
读了这本精通之路,我不难将自己与书中讲到的三种人之一对号入座,并且明白如果真要成为大师,别无他法,就算是天才,不通过单调枯燥的日复一日的训练也将枯竭。这对于我这样没有显示天才的写作初学者大概是一个好消息。
时下流行寻找激情(Passion),以为激情是支持某件事情成功的重要原因,读了这本书,我理解了,激情是开始一件事情的原因,并让一个人因为喜欢而持续训练,但激情并不足以帮助一个人度过学习中的平台期走向精通。只有甘愿忍受寂寞,长期默默地积累,精通才会在某一日突然来到。
在我们所处的追求立刻的结果的现代社会,成为大师之路变得越发的困难。它需要你能抵抗每天在你耳畔骚扰的成功论,忍受别人对你所做一切做出不可思议的表情,承受可能被很多圈子不接受的孤寂。
通向精通之路并不局限于我们通常能想到的体育,艺术类的技能,它适用于我们生活中所有重要的方面,包括工作和人际关系。如果你了解了通向精通的道路如何,掌握了通向精通之路的秘诀,你就可以在所有对你重要的领域习练它。
“我什么时候能掌握气道?”
大师答:“你能活多久?”
大师之路,就是永远在习练的路上,活到老,学到老,永远没有晚的开始也永远没有结束。你是否准备好了,现在就踏上通向大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