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读完了吴军老师的《态度》一书,原是吴军老师写给两位女儿的四十封信,经过整理、修改成了这本书,书中字字恳切,针对两位女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方面给出了诚恳的建议,也提供了渴望自我精进的年轻人极高的借鉴意义,鉴于吴军老师的话实在精妙,我决定直接将书中的内容分享出来,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他的意思:
1.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2.到谷歌之前,导师库旦普博士对我说,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要尽可能和公司每个人吃一顿午饭(当时谷歌还很小,做到这一点很容易)。
3.真正一流的大师是在任何小事情上都能体现一流水准的人。很多人会觉得,某件事情太简单,它体现不出自己的水平,这其实反倒是他们无法成为一流人士的原因。
4.我们现在正处在人类历史上第四次重大技术革命的关口,前三次分别是以蒸汽机为核心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为核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革命,这一次将是以大数据和机器智能为核心的智能革命。
5.学习一生要用的科学常识和人文素养,无论将来学习什么专业,或者从事什么工作,这些都是有益的。
6.事实上,很多半瓶子醋的科技工作者和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和教徒对待宗教没有什么不同。宗教的三个特点在他们身上都能看到。一是盲从,对科学结论的盲从。二是道德优越感,觉得自己是搞科学的就看不起别人。三是喜欢相信书本上的教条和权威人士给出的结论。这些是教徒的习惯,但是你肯定能在一些自诩为搞科学的人身上看到,这偏离了科学的根本。希望你不要染上类似的习气,做一个理性的怀疑者,一个对未知的探索者。
7.上帝为什么喜欢笨人呢?原因很简单,上帝不喜欢比自己聪明的人。这其实反映了一个人是否对自己的能力和本领有正确的认识。
8.与人有效沟通,重点不在于证明自己正确,而在于达到沟通的目的。很多人善于辩论,当时似乎讲得对方无话可说,甚至接受了他们的观点,但是事后别人一想,觉得好像被忽悠了,反而产生了很大的逆反心理。
9.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合适呢?我觉得,一个合适的人会让你看到和得到全世界,而一个不合适的人会让你失去全世界。一些年轻人说:“为了你,我整个世界都可以不要,我可以牺牲一切。”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不是花言巧语,就是犯傻。好的爱情应该是因为对方,自己得到了全世界。
10.梦馨的历史老师说,要想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我们需要读三种历史——胜利者写的历史,失败者写的历史,女人写的历史。
11.我和哈佛、耶鲁的一些教授,以及后来比较有成就的毕业生聊过,上这样的大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他们给我的比较一致的回答是,能做一些对社会比较有影响力的事,而不是以挣钱多少来衡量。换句话说,在美国,衡量精英的标准不是钱和学历,而是影响力
12.对于钱的态度,我比较赞同中国文豪鲁迅先生观点,那就是人要生存,要温饱,要发展。鲁迅先生这样解释这三个层次的意思:所谓生存,并不是勉强度日,也就是说要过得体面些;所谓温饱,并不需要奢侈,做到衣食无忧即可;所谓发展,也不是像很多富豪那样放纵,而是说在物质上能够做到适当享受。
13.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才算教育好了。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自己有教养,对他人友善,对世界有爱心。至于能否成功,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信心,就不必担心好人在这个世界缺乏发展机会。
14.英国教育家约翰·纽曼曾经这样描述一种理想的大学教育:
先生们,如果让我必须在那种由老师管理,修够学分就能毕业的大学和那种没有教授、考试,让年轻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三四年的大学(比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牛津大学就是这么做的)中选择一种,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为什么呢?我是这样想的,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富有同情心且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会互相交流,了解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掌握独到的行为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