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实质上是教条准则的内化和具体化衡量,用良知来判断事情该不该、对不对。
致良知有两个方向:向内致,进行主体性建设; 向外致,即格物。
格物非从“物”中求出个“理”来,应是反求诸已,通过类比来检验良知,通过类比来调整、修正良知。
比如孔子的修行功夫,学而不厌的“学”是学做人,无限对标提升境界; 诲人不倦的“诲”是教别人,不限于课堂的空间和传统的教学形式,教的内容可以无限广大,可以教人致富发财,因为“教”也可以理解为帮助人发展。也是向内的功夫和向外的功夫。
一旦把“良知”推到玄学、神学、神秘学的抽象高度,不可证实、证伪、辩驳,就值得警惕了。要防止自己陷入迷信的沼泽,也就是所谓“走火入魔”。
良知是有层次高低的,至少在修行功夫上是有很大差异的,不能类似口头禅之类被庸俗化。
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意指从当下开始立即停止作恶,并一生追求至善,那么就成“佛”了,而不是放下屠刀的那一刹那,你就达到了佛的最高境界了,否则那些杀鸡杀狗的人,早都是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