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梦想。只要一提起梦想,有的人甚至会激动得热泪盈眶。
我们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应该得到什么?
我们应该付出什么?
对此个人都会有各自的想法,但是非常有趣的是,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与自己的现实状况着天壤之别,而他们却认为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10%~15%的学习投资原则:未来收入的10%~15%的学习投资原则,也就是想要赚到20万元的年收八,你至少应该投资2万3万元的学习费用。
第一个问题:你准备好这笔“种子”钱了吗?
第二个问题;你准备好学习的精力和时间了吗?
第三个问题:你在新的一年,应用了这个新的知识体系并得到回报了吗?
第四个问题:你的投入产出比得到了相应的回报了吗?
10%~15%的生活成本原则:心无挂碍,才能进入深度思考、系统思考的“心流”状态,而心无挂碍的大前提,是充裕的物质保障,以及后防线的灾备系统的稳定。
如果你现在月收入只有三四千元,想要提升到月收入过万的话,你需要修炼的能力,必然是时间成本100元/小时起步的专业知识,而不是35分钟的抖音搞笑豆视频。
学和习的比例:1:6~1:10的比例当你当你知道了,听完老师讲课1小时,你需要至少修炼6小时的时间成本代价的时候,你就知道,从知道知识到掌握知识,再到应用,最后到内化成自己的,至少需要6小时的训练时间。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优秀的人能够坚持自律,原因很简单,是因为自律背后有大到难以想象的丰厚回报。
不少励志的畅销书,动不动就是名人、行业精英、明星、高管的书籍,让你一下子拥有这样的幻觉:“我看了这本书,我也可以变成这样。”于是在设定目标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你需要基于现实世界的修炼,而不是基于幻觉修炼,你需要基于自己的真实能力,建立真实世界的对标系统,然后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去设计自己的目标,这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输出,而不是仅靠在头脑中想想就可以完成的。
“万里长征”的部分导航草图。
人生规划可分为四个规划阶段,首先是学业规划,之后是职业规划,接着是事业规划,最后是创业规划,四者合起来称为人生规划。
当我们在看励志书籍的时候,都会遇到,一言不合就是“坚持到底”,一开口就是“功不唐捐”,却几乎没有任何反馈系统,中间的进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一概不知。
其实人生规划不是某一个时间段的“短跑计划”,而是一个人一辈子的“马拉松计划”,触时间管理、人生规划等相关的知识体系。
回过头来看我的个人自救和研究经历,一直是基于这么几个大前提。“如何低成本快速崛起?“如何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活下来?”“如何基于现实世界修炼?”基于这几个大前提,我开始坚持自己改写人生命运剧本,这其实是一个战略性解决方案,我们需要站在很多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不光是时间管理,还有知识管理,还有阶段性管理、风险管理,以及资源配置,其难度系数,相当于科幻电影《火星救援》中小马哥。
想要成为专家和高手,都有一段必不可少独自修行的孤独旅程。
人生规划的本质,其实是如何用自身的资源,通过合理的配置,来慢慢盘活自己人生的一个过程,在这个尝试的过程中,你会对事物的认知变得越来越清晰,你自己的认知会越来越趋近于客观世界的真相。
如何使用正确的资源,在相对正确的时间,用上相对合理的配置,来盘活自己的人生呢?
绝大多数人需要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如何用1/3人生的收入总和来平衡剩下2/3人生的生活开支,人生抉择错一个,想要再来掰正,所付出的精力成本和代价极大,所以光是解决这些问题,就已经让你筋疲力尽,而且很多问题不是可以靠金钱来解决的,因为认知的不足和应对方案的匮乏,导致各种不自由充斥着自己的人生,光是疲于应对这些困惑就已经够呛了,更别说想要活出自己的人生了。
于是当你在非常努力学习超过自身执行力和驾驭能力的高阶知识,却对自身能力水平的修炼充耳不闻,长此以往,就会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保障。
不少人看上去在非常努力地学习,其实是在努力学习各种“不劳而获”的投机性技巧,很多人以为自己很努力,结果在努力学习和自己无关紧要的知识却又无法转化,最终因为学习而变得越来越穷,越学习越迷茫。
正是因为你这么努力地学习这么多“有用的”知识,所以你才变穷的呀!
只要主要问题一直摆在这里不解决,你解决再多的次要问题也是没用的,反过来会被不断衍生出来的次生性问题活活耗垮。你父辈的收入,决定了你的起跑线;而你的收入,同时决定了你孩子的起跑线和父母辈的晚年归属。。因为只有你努力了,你才可以教会你的孩子努力的技巧。同样的道理,你自己无法成功,也无法传授给自己孩子其中的经验教训。所以这其中的道理,是可以通过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的。
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在总结自己的人生使命时,就说过这么一句话:“我需要学习政治和打仗,然后我的儿子才能学习地理、自然、造船、航海、商业、农业;再之后我儿子的儿子才有机会学习绘画、诗歌、音乐、雕塑、挂毯和瓷器。”
这就是家族之间的隐藏经验值的传承,你这一代冲得过去,你孩子会过得很幸福;但必是家族之间的隐臧经验的传承:创关卡的时候会非常辛苦,你孩子辈冲不过去的话,这个难题就会留给孙子辈,这就是家族的轮回,也是家族的诅咒。
人生规划表面上是一个人的努力,其实也是一家人的努力,更是你对你家族传承的态度。
为什么一生下来父母就帮我们决定我们长大要做什么,从来没人问我们想做什么。
如何走出人生困境的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北极星指标”家庭人均月收入,以家庭人均月收入的指标为修炼方向,“先生存,再发展,后实现自我价值”,评估自己,现在定位在哪里,以及现阶段的自己应该做什么。
多年之后我才找到了一篇科普小论文,讲解了其中的科学道理,人为什么会在毫无参照坐标的情况下(雪地、草原、沙漠、森林等空旷地带),原地打转迷失方向?答案说出来非常搞笑:因为你的两条腿的长短,其实是有一两厘米长短的细微偏差的,所以在长距离直行的时候,会因为左右腿摆幅的细微差别,走出圆弧形的路线,所以只要在足够空旷的地方,就有机会走成一个圆环,这就是“鬼打墙”的基本原理,而不是真的有鬼在给你制造麻烦让你走不出去。
家庭人均月收入,当你以这个参考对标系为定点,来衡量你自身和周围相关人员的时候,你自己当下在哪一个位置,以及未来可能会到哪一个位置,都可以在“家庭人均月收入直线”上,找到参考对标系。
很多不痛不痒的营销软文,将会在这个“照妖镜”工具下无所遁形。
他们每天要花费海量的时间来为生活琐事奔波忙碌,光是维持生存就已经很辛苦了,更别说改善生活条件了。
如果你有心的话,可以看看童年的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里刘星身上的穿着,得花费多少钱?再来思考一下《小猪佩奇》里佩奇家的父母、长辈的工作职位,是什么阶层?《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里他们家庭的大致收入处于什么阶层?以及动画片《哆啦A梦》里,可以拥有独立书房和卧室的野比家,可是住独栋别墅的哦,你会惊讶地发现,你活得还不如小猪佩奇。当你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已经开始回到现实世界了。
其实别人有多少钱,别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对你来说一点儿也不重要,反倒是自己当下在哪一个位置,自己需要怎么努力才能向前到达另一个位置,才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最佳动方案。
你的家庭成员总收入除以家庭人口数量之后的平均家庭月收入,就是你活在这个社会的标准定位点,也是你下一步的发力点。
在其他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几乎很少有哪家培训机构、社群会和你好好说:你得回归职场,看相关行业的专业书。
大家都在说:你要看好玩有趣的书籍,去做感兴趣的事情,和有趣的人在一起。殊不知这样的话,害人不浅。因为你需要明自:在你的收入不够多,还没有立稳脚跟的时候,你的兴趣有时候不是你的良性资产,有可能是你“资不抵债”的恶性负债。
当你的创业生涯规划无法开启的时候,那说明你的事业生涯还需要重修。当你的事业生涯规划无法发力的时候,那说明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做好积累。当你在困惑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那说明你的学业生涯规划没有做好规划。当你在迷茫学什么专业的时候,那说明你自己都还没有想明白自己的天赋是什么。不管外在环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和参考坐标位移,都不会影响自身的成长。
所谓的“终身学习者”的痴迷学习其实是一种逃避真实世界的历练,而社会其实已经无形中制定好了各种规则,来一轮又一轮筛选你,并且暗中给你标记好了你的估价而你自己却不自知。就像你明明都快要准备冲刺高考了,可是你还用了整整三年光阴来复读初三的识,然后希望能被清华、北大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