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人》讲述的是一个挺简单的故事,15岁单亲女孩迪伦在死后遇到了自己灵魂的摆渡人崔斯坦。二人在恶魔叫嚣的荒原相爱,遇到了千磨万难,终于走到了一起。如果说,在走向另一世界的路上是崔斯坦是迪伦的摆渡人,那么在回人世的路上,迪伦就成了崔斯坦的摆渡人。
两个不够坚强的灵魂,在共同的努力下,完成了关乎爱情的梦想。在作家的构想里,爱与信念的力量被放大,具备了超越自然法则的力量。当物质主义驱使社会走向无情与冷漠,当人与人之间逐渐忘记如何表达爱和接受爱,当人的心灵越来越贫瘠,一如小说所描绘的绝望荒原,我们实在会祈祷一个摆渡人,一个满足我们爱的需求、带给我们真实安慰的人。人的内心本是虚弱的,正因如此在面对死亡时我们永远缺乏勇气,一如不愿意放下崔斯坦走向界线另一端的迪伦。灵魂决不愿孤独地面对死亡,于是寄希望于被爱情滋润的荒原。在这个时候,崔斯坦成为迪伦的救赎。于是迪伦需要崔斯坦的陪伴,需要他与她同去,不论生或死。在这里,爱与信念的力量是如此可畏,超越时空和生死。
这是一个温暖而治愈的故事,充满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死亡被赋予传奇的意义,灵魂因为爱而充满意义。但是如果荒原只是人的心像的投影,那么灵魂完美的摆渡人也只能是一个传说了。有人说,做自己灵魂的摆渡人,有掌握自己命运人定胜天之感。如前文所述,人在造物面前的软弱何以承担起自我救赎之工呢?又或者,寻一份人间之情从而获得救赎,尤其是如死之坚强的爱情。我从前一度以为这是可能的方式,却发现不坚强与不坚强相加远远不是不坚强,而是更加的不坚强。人的渺小与自私相叠加后,我看不到出路。人的爱自有其珍贵之处,却不具备摆渡灵魂的力量。
于是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生命:或译灵魂;下同)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
(马太福音 16:24-25 和合本)
如果灵魂另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