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以来,我们累计已经对153位朋友进行了性格测评,并且这个数据还在增加。作为全程活动的一线组织和参与者,我一直琢磨的事情是:对于不同年纪的参与者,性格测评可能产生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我是一个饱含好奇心的人,观察和思考更是我所擅长。我所重视的,从不是表面的形式,而是事情的根本原因和真实意义。比如这次测评活动,它固然起到了为咖啡馆招揽生意、扩大知名度的作用,但如果从更深入长远的角度来看,这远非它的真实意义。
对于每个个体而言,它完全可以有更深远的影响。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总结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帮助到有缘的朋友。
中学生群体
12岁是性格测评的年龄下限,升入初中的孩子,已经可以参与性格测评。对于初中生群体,性格测评的意义是可以提前判定孩子的基本性格属性,以配合制定个性化的引导策略。
孩子是感性还是理性?是内向还是外向?是主动还是被动?孩子适合学习怎样的学科和职业方向?他们的优势和劣势领域分别在哪里?家长应如何调整与孩子的交流策略?如何引导他们弥补、发扬性格中的劣势、优势?... ...
这些,都是在性格测评中可以展现的东西。考虑到孩子的年纪如此之小,可塑性如此越强,也许一点理解和帮助,都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专门针对中学生群体,做了一期免费体验活动的初衷。
然而,活动效果出奇得差,真正来参与的学生很少。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仅有2位学生有家长的陪同。尽管之前有所考量,但我还是低估了家长群体的保守程度。这一大群40多岁的家长,所持有的仍然是非常原始的“劣势教育策略”和“从众教育策略”,而从根本上忽视了孩子的天性,所以“因材施教”永远只是一句人人传唱、却无法落地的歌谣。
所谓“劣势教育策略”,即:哪一项弱我们就集中精力补哪一项。这与当今社会“靠专长谋生”的求职策略相违背。
所谓“从众教育策略”,即:大部分人学什么,我们也不能落后,也要跟着学。这又与“稀缺才最珍贵”的事物根本规律相违背。
作为还未能拥有独立选择权的群体,中学生的教育工作,确实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这些工作,当然不是指花钱报辅导班、24小时专人陪读、考得好表扬考得差训斥等条件反射般的行为。
"To show,not to tell."是一切教育行为的根本指导原则。不要企图用说教来完成教育,那是愚昧而偏执的妄想。它需要家长真正投入一些可称作精力的东西,花足够的时间专注于提升自己,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有足够的智识和视野帮她成长。
总结而言,对于中学生群体的成长,家长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尝试破除自己顽固的执念,去理解每一个孩子的真实的内在,当是每一个家长努力的起点。
大学生群体
大学充满自由的生活环境,固然会让不少学生沉迷于享乐,但对于真正在乎自己的未来,渴望找寻自己生存意义的那部分学子,他们的脑中一定已经有了很多困惑。
对这些有上进心,有了“疑惑”的种子,并且还有广阔的可塑空间的学子,思维上的点播,能发挥出它最大的效用。这也是我最喜欢给大学生群体做测评的原因。
不妨举一个例子。前几天就遇到了一位大学生,她的性格与我很像,在学校里正在尝试的事情、正在思考的问题,都与10年前的自己如出一辙。看着她,我仿佛直面10年前的自己;而我对她说的每一句话,都有明显的自我反思的味道。
一个现实是,大部分在行为上表现得很上进的大学生,其内心是迷茫的。向内,他们不了解自己的性格属性;向外,他们不了解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律。盲目的尝试固然是一种珍贵的人生体验,但太多人走了很多弯路,最终却停留在了死胡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
测评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展现你隐秘的性格特征,完成对自我认知的一次跨越。在此基础上,你会对要走的路多几分方向感。我们可以稍微细化一点:
认清自己的性格优势和劣势,以及优势和劣势的意义。
需要明白的是,性格并无优劣之分,这里所言的“优势”和“劣势”,仅仅是就某个方面而言。譬如,对于老虎气质高的人,做事雷厉风行、效率较高,这是优势;但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就会显得强势而武断,这是劣势。
如果你性格中的一种特质明显较弱,会影响到以后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你需要尝试在大学的时候适当弥补。像曾经的我,表达和影响欲太低,参与一些社团加强一些技术上的训练,会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基于性格,理智地安排自己的修炼计划。
但值得注意的是,性格的原因决定了我很难成为一个极具影响里的社交形人才,所以这种锻炼,只是一种适当地弥补,目的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没有明显短板的人。
至于更多的精力,你应该用来去性格特长方面修炼。仍然拿我来举例,思考和钻研是我的长处,因此我可以比较容易地钻研到某个领域中,获得更深的思想、更高超的技术能力。
以性格优势方面的专长谋生。
在大学生活中,你一定要搞清楚哪些东西是应付毕业的,哪些东西是今后谋生的法宝,并区别对待。对于后者,你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尽量使自己成为顶尖的人,并将这种优势带入到你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去。
这个世界上最难易忍受的痛苦,莫过于让一个“考拉”性格的人去做销售,或让一个“孔雀”性格的人去做会计。性格的劣势,需要你投入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一般的成就;更可悲的是,职业导致的性格扭曲,会让人每天都处在莫名的苦累疲乏中。
初入职场的年轻人
这个群体是参加性格测评的主力人群。很多人,由于在职业定位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性格属性,目前处于明显的错配状态,痛苦不堪。个中的力不从心与无可奈何,只有当事人才能明白。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盲目憧憬“诗和远方”、裸辞成风(尤其是90后)的原因。
西藏四川、高山流水,成为大家奔涌的地方。可惜的是,这只是一种逃避,并非是真正的选择。作为一个成熟的个体,我们当做些更理性的筹划。
根据性格属性,有意识地主动规划调整职业发展方向
如果你在一个比较综合性的企业中工作,不妨做些努力,调整到更能发挥性格特长的职位上。这样,一方面你会得心应手些,另一方面也能从工作中多获得些满足感。
根据性格属性,储备跳槽或创业的资本
如果你无法在原来的单位完成这种调整,准备离职或创业,也请务必在行动之前,完成一定金钱与能力储备。离职并不是根本目的,当你有了足够的资本和能力开创新的天地时,它才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这个过程固然是艰难的。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你要承受繁重的工作压力,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新技能,同时纠结与怀疑始终折磨着你。但这一切是必须的,之前由于无知而犯下的错,固然需要额外的付出才能弥补;而这一切也是值得的,经过这困境的打磨,个人境界的提升将是巨大的。
安于现状的同时,提升对人和世界的理解力
确实只有极少数人能完成上述的厚积薄发,多数人并没有能力通过行动来突破自我。坦然接受平凡,其实也未尝不可,这也许是更适合大众的职业选择。
即使这样,性格测评的意义也是巨大的。深层次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格特质,明白各自的思考和行事风格,有助于更加立体地理解世界,这是真正做到换位思考的基础。
深入理解人心后,你将不再能轻易用“好”和“坏”来划分人群,会明白他们种种言行背后的机理。那些原本看似无理的、不近人情的、甚至冒犯的行为,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匹配错位而已。
这样,尽管客观条件未变,但对于人心理解力的提升,会让你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复杂多彩、却极少恶意的世界里。对任何人而言,这种理解力都是持久幸福感的源泉。
避免做出最愚蠢的选择
不甘于现状,又不愿提升自己的能力去改变现状,也不愿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去适应现状,整日被不满、怨恨、纠结缠身,这是我所能想到的最悲惨的生活方式。
切勿愚蠢地走上这条背离幸福的路。
更加年长的人
表面来看,对于更加年长的人,性格测评可以对他们生活现状的改变,已经微乎其微了。可事实上,就像那句“了解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一样”,身处其中你永远只会发现,自己还能做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尽可能逼近真正的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这个词,我们说得太多,可真正践行的太少。之所以可以换位,是源于能够理解。不到一定年纪,会缺乏这种理解的基础;当然,没有智慧的照见,空有年纪也毫无用处,反而会令人盲目自大、固执保守。
倘若把人比喻为机器人,性格测评揭示的就是它的运行代码,这是所有思考和行为模式的源头。看似无法预测的行为,只是环境输入和代码作用的结果,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从这个角度再来观察人,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换位思考将成为自然的结果。
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以及各种关系
有一些成年人听完我与孩子的聊天,总以为我是学心理学的,并向我询问有没有什么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书籍。其实,我压根没有读过这方面的书,我只是明白了性格特质对思考行为模式的影响,因而大致可以了解到孩子在想什么、以及他们这么想的原因。
归根结底还是需要理解,以及基于理解的引导。准确把握了孩子的性格特质,尤其在也明白自己性格特质的基础上,更容易形成一种完全的同理。相比较虚无的“换位思考”四个字,这是一种有科学依据、可指导操作的实践方法。
对于改善其它关系,以性格测评为基础的的同理,依然广泛适用。所谓大智慧,在这样与人的践行中缓慢出现。
无限的自我提升
人永远存在提升的空间。越往高处,这种提升越倾向于向内的突破。我最近已渐渐感受到,尽管基因和童年环境已经写好了有关一个人性格属性的所有代码,但它仍有一个后门。当我们大脑中有关反思的核心区域真正激活之后,这个后门会悄然打开。
人是有机会突破性格的限制,成为更高层次人才的。猫头鹰性格也可以果决、老虎性格同样能够善解人意,只是这需要不断向内的探寻,并在行动中去践行这种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