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调研“虚有其表”

在“四下基层”的大力倡导下,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渐成常态。然而,部分领导干部却把调研当成了“例行公事”,习惯机械地凑次数、走过场,浮于表面、浅尝辄止,让调研“虚有其表”,沦为了华而不实的“空壳”,失去本该有的价值与意义。

调研,本是洞察实情的“显微镜”、服务群众的“连心桥”、推动发展的“指南针”。《荀子・大略》有言“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真正有价值、能发挥作用的调研,应当如同智者般深入实际、扎根群众,在基层的土壤中抽丝剥茧,挖掘出最真实的情况和症结问题。古往今来,诸多深入调研的鲜活案例生动地诠释了调研的正确“打开方式”。如,焦裕禄同志在兰考治理风沙时,整日穿梭在漫天黄沙中,挨家挨户与群众唠家常、问疾苦,硬是把风沙的“脾气”摸得一清二楚,为根治风沙筑牢根基。又如,廖俊波同志在推动政和县经济发展时,走遍乡镇、企业的角角落落,敏锐捕捉到交通和产业等诸多短板,开出精准“药方”,推动当地经济步入快车道,充分展现了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举措、助力地方发展的重大意义与价值。

反观那些“虚有其表”的调研,其表现形式可谓五花八门,带来的危害亦是不容小觑。有的干部下基层如同“打卡游客”,背着双手在指定地点拍照留念,拍完“到此一游”照便匆匆收场;有的干部提前让基层准备“完美答卷”,调研还未开始,报告里早已填满“精心打磨”的数据,仿佛基层难题能在办公室里凭空消失;更有甚者将调研变成“扰民工程”,前呼后拥的车队还未抵达,基层就已提前清场布置,群众被要求统一着装、排练发言,一场调研活脱脱成了“群众演员招聘会”。这般流于形式的调研,获取的信息如同镜花水月,看似丰富实则空洞,根本无法为政策制定提供可靠依据。长此以往,不仅让基层的“真问题”被层层掩盖,发展陷入停滞,更会让群众对干部的信任大打折扣,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与调研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

要让调研回归本真,领导干部必须从思想根源上“正本清源”,始终秉持“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深厚为民情怀,扎实认真地开展调研工作。调研前,要精心谋划,制定详细的“作战图”,明确目标、锁定重点,带着问题“出征”,确保调研工作有的放矢。调研中,要强化“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多走“羊肠小道”、多听“家长里短”,通过实地考察、随机访谈、问卷调查等多元方式,广纳民情民意,让调研真正接上“地气”。调研后,要系统梳理、深入分析所收集到的各类信息,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施工图”,让调研真正成为联通上下、助力发展的坚固“桥梁”。

此外,要强化监督规范,以健全机制为调研工作“保驾护航”。建立调研计划审核机制,严格审核主题、范围、方式和预期成果,确保调研有针对性与实际价值,防止“走过场”。织密过程监督网络,通过突击抽查、实地回访等查看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工作情况,让敷衍了事、形式主义的行为无处遁形。完善成果评估体系,既看调研报告质量,又跟踪成果转化应用情况,并将其与绩效考核挂钩,让调研成为履职尽责的“硬指标”,以此推动调研摆脱“花架子”的标签,蜕变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真利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