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接触到思路迥异的各路的观点是我们的日常。选择怀疑或相信,如何进行“批判性阅读”成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一味地相信,我们的思想将变得支离破碎;一味地怀疑,则难以吸收新知识,易走向反智的极端。因噎废食,以不接触观点来逃避现实自然也不可取。事到如今,拥有一颗理智的大脑去分辨是非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我们看到一个观点第一反应是觉得它“好像很有道理”的时候,应该洞察自己内心的感受后再有所取舍。很多时候看似极具哲理的话仅适用于特定的环境或者观点持有者的世界观下,我们不可去语境化,只谋求感受的趋同而不探求本源。我们时常扭曲自己的感受,无意间附和一些世俗的观点。诸如把成功单一归因为运气或是努力,把物质丰富作为快乐的源泉等等。这些观点会造成一种话粗理不粗的错觉,却缺乏深入思考和对各种环境限制的考虑,且大多口号化,让我们容易第一时间想起,却无形中为我们日常深度思考的开启设下障碍。
不要让任何人代替我们思考,无论他有多么伟大。一旦你相信了一个人的全部,就丧失了自己思考的能力。优秀的观点和文学作品能为我们整理思绪,却不能成为我们全部的观点。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我们对历史的评价不过只是时代的观点。任何观点的持有者的性格和生活经历和我们不可能完全相似,我们应当对其观点有所提炼,不让自己成为立场之枪里的一粒子弹。
拥有自己系统的世界观,同时也尊重他人世界观和自己的不同是独立思考第三要。我们先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才能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判断,否则只能被不停地刷新世界观。罗素的一生有三件热爱的事,孔子有他完整的教化体系和道德准则,因而他们能源源不断地产生观点。见招拆招者并非练习了所有应对方法,而是去消解不自洽。知道自己要什么,选择自然有了方向。
在他人徘徊于怀疑和相信时,选择独立思考让我们免于极端。毕竟人和其他动物的不同就是能思考,成为一个观点的缔造者,而不做思想的仆从也是不过该是个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