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事,家里来了亲戚,带着小朋友,看上了我们心爱的东西,父母就会叫你“懂事”地将东西送给别的小朋友。长大之后,我们好像总是会或多或少的委屈自己,取悦别人。成人世界里管这个叫“懂事”,可是心里的我们总是会很难过。
转发今日推文至 “peng you quan” ,并截图发送到后台,我们将随机“取悦”一位幸运朋友送上一本《小王子》。
01
蒋方舟少年成名,七岁开始写作,九岁写出了散文集,十六岁当选中国少年作协主席,二十三岁担任《新周刊》杂志的副主编,被誉为天才少女作家。
可这么一个世人眼中的天才,却在参加综艺节目《奇葩大会》时,自曝其实自己是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因为从小成名,周围所遇到的人都比她成功,当他们说出一些什么话,哪怕她认为是错的,也不敢说出来,反而是客气地恭维一句“您讲得太对了。”
而且在与身边的人交往时,蒋方舟说自己总是不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很害怕起冲突,会习惯性地道歉,哪怕对方是亲密无间的男朋友。
这一番话语还引起了马东眼角的泪光闪烁,也许是因为共鸣,也许是因为感同身受。
在现在的社会里,有多少人不曾试过这样“讨好”他人呢。这种讨好也许并不一定是刻意的献媚,也许只是在别人提出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请求时不敢拒绝,或是当别人做出一些损害了自己利益的事情时,不能勇敢地说拒绝,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因为我们总是会担心,这样做会不会起冲突,失去别人的喜欢,甚至失去一段感情。所以哪怕委屈自己,我们也选择了迎合别人的想法与期待,让别人开心,从而换取被爱。
而这种“讨好型的人格”,往往是在从小成长的过程中,受家庭的教育,生活的环境所影响而形成的。
小时候,亲戚家的小孩过来家里玩,将自己最心爱的玩具占为己有。我们很生气,哭着闹着,可是爸妈训斥了一句,“哭什么,弟弟还小,给弟弟玩玩怎么了。”再哭妈妈就拿起了鸡毛掸子。
后来我们明白了,亲戚家的小孩又来了,又看上了我们心爱的玩具,这次忍住了眼中的不舍,我们学会了假装大方地笑着说:“弟弟喜欢就拿去玩吧。”于是妈妈摸摸我们的头,欣慰一笑,夸我们真懂事。
如果不是委屈自己才能换得父母的欢心,谁又愿意放弃最心爱的玩具啊。后来我们慢慢习惯了妥协。向父母妥协,向老师妥协,向身边的朋友妥协,以此换得夸赞、关爱和友谊。连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种妥协慢慢地成了有意无意的讨好。
02
国产电影《狗十三》一上映就引起了热议,这虽然也是一部青春片,却摒弃了以往国产青春片的套路,拍的不是青涩懵懂,或撕心裂肺的爱情,而是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在了一个少女的成长上。
讲的是一个叫李玩的女孩,处于再婚家庭中,性格肆意任性。父亲送了她一条小狗,她为它取名叫做爱因斯坦。后来在一次爷爷遛狗出去买菜时,一时没看好,狗丢了。李玩大闹了一场,最后家人又买了另外一条狗,强迫她承认,这就是丢了的“爱因斯坦”。
成年人总会用他们建立的秩序,逼迫着孩子们接受和遵守。而李玩最终也没能逃过这场兵荒马乱的成长,最后变成了一个妥协而又懂事的大人。
我最心疼的一幕是,在饭局上,父亲的朋友让李玩吃狗肉时,明明最爱狗的她最后却在父亲紧张的目光中,强笑着吃下了那块狗肉,在那一瞬间,我仿佛感受到了一整个青春期的抗争都不动声色地土崩瓦解了。
有网友评论:这不就是我们操蛋的青春吗?
这大概就是我们多数人的成长。大人们从来不会讨好孩子,而是强迫着孩子放弃自己的意愿,去迎合成人的世界。我们最后成长了,却失去了敢爱敢恨的自己。
看过一个很让人感动的小故事,教育学家尹建莉写的一件事:
她和一位亲戚带着女儿去天安门广场玩。穿过一座天桥时,女儿不肯走台阶,小手扶着栏杆,两只脚蹬着天桥边上的窄窄的自行车道,一点点往上移。
头顶的太阳火辣辣地照着,亲戚催着说,赶快过天桥去坐公交车,别由着孩子玩了。但她不忍心打扰女儿这快乐的旅程,这座本来两分钟就能走完的天桥,竟陪着孩子走了十几分钟。
如果在我们小的时候,家长也能偶尔妥协一下,尊重我们的感受和快乐,在亲戚家小孩看上我们的心爱的东西想要占为己有时,护着我们,和亲戚说一句“对不起,我们家孩子也很喜欢这个玩具。”给了我们足够的被爱的底气,也许一切是不是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呢。
但是过去的事情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命题,受教育的环境和方式是我们无法选择的。我们唯一可以改变的,只有现在的自己。
03
要改变这种讨好型的性格,就要让自己变得更加独立。不要再沉溺在讨好他人所换得的假象和谐里。
我们要敢于说“不”,要拒绝不合理的请求和维护自己应得的权利,在此过程中,不要害怕将会失去些什么。我们已经不是个孩子了,不听话不会再换来父母的冷眼和鸡毛掸子。
如果因此有些朋友离我们远去了,也不用难受或者不安,逼着我们牺牲自己的快乐才愿意成为我们的朋友的,一定是不爱我们的。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委屈自己苦苦地维持所谓的友谊呢?讨好别人换取的感情可能是假的,但在此过程中我们所感受到的不快乐一定是真的。
蒋方舟说,她后来去了东京一年,在陌生的国度里一切都是陌生的,不懂日语,没有社交,也没有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听不到别人的评价,慢慢也变得不再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
她改变了许多,遇到不喜欢的人对她出言不逊也会大胆怼回去。她说,在28岁的时候第一次骂了人,她觉得很开心。
因为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因为那个被囚禁在心底许久的另一个自己终于被释放出来了,因为取悦自己,真的比讨好别人快乐多了。
如果我们希望别人喜欢自己,就更应该停止讨好的行为,做一些真正热爱的事情,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有底气。卑微的讨好,只会曲意迎奉,是不能获得别人持久而稳定的喜欢的,最后的结果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痛苦。
像蒋方舟所说的:“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故作讨喜的样子。”
所以,我们都应该关心自己,取悦自己,活成一棵树的样子,开心时结花,不开心时就落叶吧。
转发今日推文至 “peng you quan”,并截图发送到后台,我们将随机“取悦”一位幸运朋友送上一本《小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