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牛说 | 关于教育,这可能是一篇颠覆你认知的文章
码大牛老师
17:50
不能批评,也不能表扬
1
学生受批评,多是因为做错事。做错事的原因只有两种。
一是他不知道那是不好的事。比如孩子在玩耍中杀死虫子,那是因为他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和别人的痛苦,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斥责而是用理性的语言教导。
二是他明知故犯。他明知道这样不对,还明白会被责骂,为什么还会去做呢?
下面我们就研究一下更深层的心理动机,行为背后隐藏的“目的”。明知故犯的行为,都出于下面这5种目的:
阶段一:要求称赞。为了得到别人的称赞,做“能获得表扬的事”。如果得不到别人的表扬和关注,努力就失去了意义,很快失去积极性。
阶段二:引起关注。得不到表扬,就要与众不同,通过恶作剧来引起关注、获得特别的地位。比起自己的存在被忽视,被批评要好得多。
阶段三:权力斗争。为了炫耀自己的力量,并以此获得特权地位,开始用脏话或破坏挑战别人。消极的学生则会通过“不服从”来发起权力斗争。
阶段四:复仇。上面说的“要求称赞”“引起关注”“权力斗争”的目的都是“希望更加尊重我”。当这些无法实现时,人就会转而寻求“憎恶”,会反复做“对方讨厌的事”,通过伤害自己来控诉“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如果老师或者父母因此万分痛心,复仇就成功了。说白了,他们还是想通过“被憎恶”来和大家建立联系。
阶段五:证明无能。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认可,甚至大家对自己连憎恶的感情都没有。为了让“大家别再对我有所期待”,他们就会想尽办法证明自己有多么无能:赤裸裸地装傻,再简单的问题都不愿去解决。很多这个阶段的孩子被怀疑换了精神疾病。
很可怕,对吗?万幸,大部分问题行为仅仅处在“权力斗争”阶段,为了防止进一步恶化,教育者的作用非常大。
看出来了吧?一切行为的关键在于“目的”。我们回溯下,这五个阶段的“目的”,就是要争取“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特别位置”。
那么你也就该明白了:被批评正是他们希望的事情,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特别的存在。
那么你应该怎么做呢?多数老师都会翻旧账,问原因,这就错了!别去执着于“无法改变的事情”,应该正视眼前“可以改变的事情”。
这就引出了第一个教育方法:你应该关注他们做出错误行为背后的“目的”,与他们一起思考“以后怎么做”。
2
不光不能批评,你也不能表扬。
学生见别人得到表扬,就会心生愤懑,自己得到表扬则会自鸣得意。这样,学生周围的环境就会被以“被你褒奖”为目的的竞争关系所支配。
把学生置于竞争关系下,孩子就会形成“他人都是敌人”或者“人人都在找机会陷害我”的生活方式(世界观)。
这就坏了!真正健康的关系,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协作关系。学生应该有的是“人人都是我的同伴”之类的生活方式才对。
问题出在哪?
“目的”错了。
学生做任何事的“目的”都不该是被你认可,被你褒奖。当然,也不该是前面说的“批评五大阶段”里的“被人关注”。
“目的”应该和别人无关。健康的目的应该是“追求自己的认可”,健康的竞争对手应该是“自己”。
3
阿德勒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观点叫“课题分离”。人生中的一切事物都根据“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划分为“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来考虑。
比如,别人如何评价,是别人的课题,自己是根本无法掌控的。
因此,阿德勒说:“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 不必畏惧他人的视线,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不需要寻求他人的认可。尽管去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路。也就是说,既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到底是谁的课题,辨别方法其实很简单,考虑一下“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承担”。
但这个观点放在教育上,貌似是矛盾的。
如果学生不学习,老师必定会加以训斥并强迫其学习。但是, “学生不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总之就是考不上理想学校或者难以找到工作之类的事情——承担者是谁呢?是孩子自己。
也就是说,学习是“学生的课题”,老师不应该干涉。
不该干涉学生是否学习——相信广大老师看到这,肯定都大摇其头了吧?
让我们想想,我们通过实施教育想要孩子变成什么样——一个合格的成人,对吗?
简而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自立”。注意,不是“干涉”学生自立,而是“帮助”学生自立。
其实就算你想干涉学生的课题,也干涉不了。就像谚语说的——“你可以把马强拉到水边,但也不能强迫其喝水”。
那应该怎么帮助他呢?
在课题分离的前提下,帮助他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你只能他需要时,在旁边提供帮助。记住,直面课题的必须是其本人,下定决心学习的也必须是其本人。你只是在他需要时提供帮助。
4
具体从哪里开始帮助他自立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尊重”。
听起来好像是废话,但其实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尊重是什么——“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
实事求是地去看待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那个人”。并且,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他自己。
所以,不要试图改变或者操控眼前的他人。不附加任何条件地去认可“真实的那个人”。这就是最好的尊重。并且,假如有人能认可“真实的自己”,那个人应该也会因此获得巨大的勇气。
那么尊重的第一步又在哪?关心他的兴趣。
例如,学生们爱玩你根本无法理解的游戏,自己也去尝试一下,偶尔再和他们一起玩玩,不是“陪你玩”,而是自己也投入其中愉快地享受。这时孩子们才会真正感到自己作为一个人被认可、被“尊重”、被平等对待,而不是仅仅被当作一个学生。
上面这一切的意义,不只是你单方面的尊重。关键在于,在这个过程中,你教会了学生一切人际关系中的第一步:“尊重”。尊重是会传染的。
尊重学生们自己的决断,并帮助其做出决断。并且,告诉学生自己随时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并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随时提供帮助的距离上守护他们。
即使他们自己做出的决断以失败告终,学生们也学到了“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这个道理。没错,这样的他就能成功“自立”了。
5
现在再回头看,您明白为什么批评和表扬都是错的了吗?说白了,根本错误在于: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你和你的学生,首先要建立平等关系,作为一个平等的朋友来面对学生——教育不是“工作”,而是“交友”。
文章讲到这里,也没说老师应该怎么教专业知识,反而讲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其实,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绝不该仅仅是学问,还该包括人如何幸福生活、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才能在人际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认识“我”、认识“你”。
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教导这类知识。具体说,学生行为方面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自立、与社会和谐共处。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应该是:“我有能力”的意识;“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大家可能觉得这些做人的知识是给小学、初中生学的,真的不是。即使对于我们这些莫名感到生活艰辛的成年人也是一样。很多成年人都因为无法达到这些目标,为社会生活所苦恼。
内容来源:教师加油站 董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