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至理名言:“因果无缘无故,一切皆有定数。”你所种之因,必有对应之果;你所行之事,必有应有之报。人际相处亦如此,你待人如何,人亦将如何对待你。你所施予他人的一切,亦将回归己身。
01你敬人,人敬你
每个人都渴望被他人尊重,然而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必须以尊重别人为前提。只有你尊重他人,他人才会尊重你。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正视现实才能真正面对。无论你的身份高低,都有获得尊重的权利。尊重本身并无贵贱之分,而且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是相互的,如果你不懂得尊重他人,又怎能期望他人尊重你呢?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尊重每个人,甚至包括那些你不喜欢的人。尊重他人的人格,承认他们的付出,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
国学大师季羡林,他是学界著名的泰斗,然而他从不自视甚高。无论面对晚辈还是同辈和长辈,他总是保持着谦和有礼的态度。曾经,白岩松在季羡林家中进行采访,准备离开时递给季老自己的名片。季老立刻站起身,弯腰等候,即使拿名片的时间稍长,季老也没有恢复直立的姿态。后来,白岩松还两次造访,每次离开时,季老都毕恭毕敬地站在门口目送他离去。正是这种尊重他人的品质和气度,让季老更受人们的敬仰和喜爱。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是人际交往中最为重要的原则。
《孟子》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对他人充满敬意,他人也会对我们怀有敬意。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待他人的态度决定了他人对待你的态度。如果你总是自高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那么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如果你自以为高人一等,傲慢无礼,别人也不会愿意与你交往。这个世界上,我们所面临的尴尬和挑战都是我们自己制造的,而赢得他人的尊敬也是我们自己争取的。如果你不懂得首先尊重他人,又怎么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呢?其实,尊重别人并不复杂,只需要我们在处在高位时不骄傲,在低位时不卑微,多一些宽容、体谅和理解,以及用礼貌对待他人。
网上看过一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周末下午。李豪和他的朋友约好去户外踢球,他来到朋友家门口,轻轻叩开门并喊出朋友的名字,然而没有人回答。他听到房子里传来断断续续的吼声,仿佛他的朋友正与某人争吵。李豪选择装作什么都没听见,默默地走到一边。过了一会儿,朋友可能看到了他,才开门让他进去。李豪明智地说:“不进去了!我在外面待一会儿。”朋友有些不高兴,但还是把他拉了进去。进入屋里,李豪感到非常尴尬,他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
他坐在椅子上,随手拿起了旁边的一本杂志,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这时,争吵声又开始了,李豪才看清,争执的双方正是他的朋友和家里的保姆。那位保姆年过五旬,两鬓已霜白,身体也很瘦弱。
他们吵了十多分钟,朋友终于停下来,霸道地喊了句:“给我弄碗饭来!”老妈妈默默地走向厨房,盛了一碗饭和几勺菜,轻轻地放到桌上,语气和缓地说:“您过来说吧!”朋友大摇大摆地走向饭桌,斜着眼睛看了一眼,苛责地说:“下回给我弄点好吃的!年纪这么大了,连个饭都做不好,真是没用!”朋友盘腿坐在沙发上吃饭,李豪用目光扫了一眼老妈妈,她正在地上蹲着洗抹布,眼中充满了哀伤。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不应该如此。称呼为“保姆”只是一份职业,而非给予个人的“标签”。保姆同样具备自己的人格,也应该受到人作为的尊重。无论和谁相处,尊重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尊重,是给人体面、护人尊严。
02你容人,人容你
杨绛在《一百岁感言》中指出:上苍并不会将所有的幸福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得到爱情并不意味着拥有金钱,拥有金钱也未必能带来快乐;得到快乐也不一定拥有健康,而拥有健康也不能保证一切都能如愿以偿。人生中的种种事情并不总是顺心如意的。然而,如果我们能广纳百川,容纳一切,我们才能变得更快乐。如果我们能学会满足,我们才能更加幸福。当我们忍耐的同时,我们也能扩大自己的心胸;当我们包容的同时,我们也能减轻自己的负担。
林肯以”容"为行事准则,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容纳言论、事件以及人物。然而,他当选总统后,北方陷入了劣势,这引发了人们对他的领导能力的质疑。他的政敌们公开嘲笑和蔑视他,但他始终保持宽容。即使自己的党派议员告诫他不应该与这些人交往,而是要消灭他们,他却回答说:“如果我能将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那我不就是已经消灭了我的敌人吗?”正是他对人的宽容,使他得以成功连任美国总统。一个人能够容纳多少人,也能被多少人所容纳。相反,如果一个人只会制造敌人,不懂得容忍他人,那么他走的路将越来越狭窄。真正强大的人,总是谦和开放、宽容待人,这样他们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古人曾言:为了让自己不吃亏,我们应容忍他人三分,避免自己遭受损失。在人与人之间,我们又何妨退让一步呢?待人宽容一分,自己的道路也会更宽广。凡事不计较,活得更加舒适。我们应该明白利益是他人给予的,好处是他人让与的。所以,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不要过于计较,不要事事争个对错,否则生活将充斥着琐事,幸福也会离我们远去。不要想得太多,与我们同行的人应受到我们的敬重,这样才能有愉快的交往;与我们无关的人,我们应随他们而去,这样才能拥有轻松的内心。
金无足赤,人无完美,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与他人相处时,要保持大度、理解和宽容的态度,潇洒地解决一切不愉快。容人并非怯懦、软弱或纵容,而是展现出心胸宽广的品质。只有容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只有宽厚,才能被他人宽容。能容是一个人品格、修养、胸怀和形象的体现。忍耐一时,风平浪静;退让一步,海阔天空。”能容"的力量是无可比拟的,它培养了容人、容言、容事的美德,塑造了你作为一个人的格局。
03你让人,人让你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歩即进步的张本。”这并不意味着怯弱或退缩,而是一种高明的远见和智慧。适当地退让是一种大度的涵养,是一种吃亏的智慧。因为让人即是让己,你若退让三尺,他人也会对你心存感激。就像流传至今的“六尺巷”佳话美谈,正是因为相互让步,才创造了和谐与友善的社会环境。
有句话说的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高深的处世哲理。孔子与他的弟子颜回的故事更是能够阐明这一点:有一次,颜回在一家布店目睹了两个人争吵,询问后得知,他们是因为价格而产生了争执。卖布的声称每尺布三元,所以八尺应该是二十四元;而买布的则坚信应该是三八二十三元。颜回走上前去指出了买布的人计算错误的地方。买布的人不服气,决定寻求颜回的老师孔子来评理,他说如果孔子认为是“三八二十四”,他愿意奉献自己的人头;而颜回则表示如果是“三八二十三”,他将主动脱下头上的帽子。孔子详细了解情况后,认为买布的人的计算是正确的。
于是,颜回听从了老师的意见,将帽子送给了买布的人。在故事的结尾,孔子向颜回解释说:“你输掉的只是一顶头冠,而他输掉的则是一条生命。你认为哪个更为重要,头冠还是生命?”颜回茅塞顿开。孔子以大义凌然而不争小事,既展现了他仁爱的思想,又彰显了他的智慧。让人三尺给了双方缓冲的余地,能够想出更好的方式来解决争端。让人三尺是修养,也是德行,是一个成熟的人的基本素养,更是从容生活的大智慧。
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论在何处,小人都无处不在。他们追求个人利益,贪图便宜,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对他人的损失视而不见。当他们占据理所当然的优势时,毫不留情;而当他们处于无理取闹的时候,却毫无顾忌。无论是在财富物质上还是在言辞精神上,他们都追求胜利,却不知道自己的人品早已败光。庄子曾说:“夏虫不能与冰言,盛于时也。”这里有一种宽容,即不与愚人争辩,不与小人争利。
正如子贡与人争论,执着于“一年有四季”的真理,结果却与那些坚持三季的人争执不休,浪费了一个美好的早晨。而孔子几句简洁的话“一年确实只有三季”,却轻易地让那些坚持三季的人打发了。孔子善于讲理,看似没有原则、迎合他人,实则是有智慧地不浪费口舌,不对牛弹琴。人生就像钓鱼,必须牺牲小的诱饵,才能获得大的回报。有时候,不争辩,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战略,有时候,懂得让步,比坚持更为重要。
《格言联璧》亦有云:“世事分三,天空地阔。”若一味强行逼迫、好胜争强,只能自陷困境。但若能让步,方便他人,即是方便己身,生活将更加顺遂。
在康熙年间,有一位名叫张英的大学士。有一天,他收到了家人的来信,信中提到家人因为争夺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了纠纷。家人请求张英利用自己的职权来疏通关系,赢得这场官司。张英阅读完信后,毫不犹豫地笑了笑,然后拿起笔写下了一封回信,附上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到信后,主动放弃了争夺三尺宽宅基地的念头。而邻居见状,也同样主动退让,最终这个地方变成了六尺巷。这个将战争转化为友好的故事至今流传。
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多一份理解就能减少误会的发生。我们都有不同的背景、经历和观点,所以很容易产生误解。但如果我们能多一些理解,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想法,减少误会的产生。同样地,在心与心的交流中,多一份包容就能减少纷争的发生。我们应该放下自我,换位思考,才能真正感受到快乐。心态的大小决定了快乐的多少,而包容的程度决定了我们能得到多少。
不要背后说人,也不要太在意别人对我们的评价。那些一无是处的人没有资格去评价我们,而那些出色的人往往会被人议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被评论的事情,也没有不被评说的人。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言论,但我们可以用淡然的心态去看待这一切纷扰。只有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只有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本质。所以,让我们沉淀自己的心,保持冷静的心态去观察事物的变化。不要被琐事困扰,而是要专注于内心的平静和清晰,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他人。
原创头条首发https://m.toutiao.com/is/yRNgbXJ/ 人生最高境界;懂得三个“容”字,人生将变得简单而美好 - 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