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江苏扬州,地处长江中长游,南临长江,一年四季分明。儿时的我,对夏天的热,感觉不过如此,即使没有电风扇,日子也过得去;但对冬天的冷,却记忆深刻,刺骨的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
冬天到了,小雪节气来临,乡下的农村开始杀猪腌制咸肉了。天也越来越冷了,即便在晴天的早上,咸肉皮冻得硬榊绑绑的,将腌制的咸肉放在太阳下,昏淡的阳光像似瞌睡的老人,有气无力的落在人身上,没有一丝的温暖。
寒冬腊月的早上,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从暖和的被子里爬起,对孩子们来讲,是个不小的考验。穿上棉袄、棉裤、棉鞋等,整个人仿佛都显得胖了,的确也是,人都变得笨重了!来到室外,哈出的热气瞬间就能凝固,老远就能看得见这烟雾!
此时,孩子们是不大愿意出门的。一个个都缩在屋子里,尽量不外出。但家里没有空调、取暖器等取暖的设施,实际上也是够冷的。大人们最简单的做法是,找一个废弃的瓷盆或瓦盆做成火钵,在其最下面垫上一点点耐火的草梗,在上面加上刚刚烧锅的草木灰,草木灰上尚有一些余烬,顿时引起一阵青烟。虽烟气熏人,但也是孩子们此时的最爰。再在盆上放上两三个木段,就可以将鞋子放上去烤火了。一般来说,火体维持一个上午还是可以的!
若是单纯的烤火,也实在没什么意思。孩子们乘大人外出的时机,偷偷的找来一些瓜子、黄豆、蚕豆等,两三颗接着两三颗的,小心的放在火钵上。不一会儿,只听到踫的一声,孩子们激动的四处寻找,不管是落到地下了,还是在火钵的烟灰里,找到以后,也不论有多烫,就直接扔到了嘴里。顿时,植物种子的香味并有烟焦味刺激着人的味蕾,并存于人的体验中。
也有胆大的,不知从哪偷偷割来一小块咸肉片,用纸包裹好,深埋于火钵之中。何时烤熟了,这个时间是极难把握准的。往往是,孩子闻到了一阵咸肉特有的香味后,便启动了找肉的行动,小心翼翼的找到肉块,外面的纸己成灰烬,轻轻吹掉后,大家按捺不住,便开始了分享模式。其实,大多时候,咸肉还未熟透,但烤咸肉特有香味入嘴后,沁人心脾是免不了。
不管怎样,室外对小孩子也挺有吸引力的。尽管有时西北风在不停的咆哮,这寒风吹在脸上刺骨生疼。此时,村北边新开挖的一条小河成了热闹的场所,这条河浅浅的,结冰从来是最厚的。有勇敢的,来到河岸边,先将一只脚放上去慢慢着力,此时,冰面若不发声,再将另一只脚也一同放上去,冰面还是不发声。这时,人就可以慢慢的向河中心探去。孩子一个接着一个来到冰面上,在冰面上扔泥块或碎砖,看谁扔得远,是最常见的游戏,甚至于有两人合作玩起了手推车的游戏。
在溜冰时,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发现冰面下或冰冻中有鱼。此时的孩子也顾不上天有多冷了,从地上捡来一些断砖或石块,对准有鱼处的冰面用力的敲击,冰面纹丝不动,正说明冰面很安全。大家合作,锲而不舍的继续敲击冰面,终于将冰面破开一个小口子,顾不得手冷,摸索着探下水取到冰面下冻僵的小鱼儿,像似得到了一个什么宝贝似的!
冬天的雪是常下的,尤其是83年底的一场大雪,下得天昏地暗,雪后四周是白茫茫的一片。人们常说,下雪不冷,雪后寒。确实如此,下雪时,尤其是下大雪时,跑到室外的孩子们更多了。有打雪杖的,也有堆雪人的,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全然不顾手冻得红通通的,但不久也觉得热乎乎的了!
雪开始融化了,另一个奇妙的景观又出现了。家前屋后的屋檐下,纷纷结起了冰铃铛。据说,在最冷的冬天,这冰铃铛从屋檐一直长到地面,冬日正午阳光一照,亮晶晶的,很是袭人喜爱。孩子们看见了,最为喜欢,几乎是人见人爱,都忍不住要抓几段来玩耍一番。刚接触冰铃铛时,寒冷刺骨,缩手缩脚的,但时间长了,便也无所谓了,双手发红热乎乎的。
让人难忘的是,也有人禁不住这晶莹剔透的铃铛诱惑,便放入嘴里尝一尝,只有一丝冰凉的味道,用牙一咬,发出"嗄吱″的声音。可惜的是,这些年,由于气温的不断升高,这以前在冬天常见的冰铃铛也少见了,偶尔见到,规模小了很多,冰铃铛也小了不少,挂在那两三天便踪迹全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