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基层减负难题根源 探寻长效治理路径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再次将基层减负议题推至台前。这一规定承载着为基层干部松绑、激发干事创业活力的使命。然而,在推进过程中,基层减负仍面临诸多挑战,只有深挖问题根源,才能对症下药,真正实现基层治理的提质增效。

       体制机制积弊,桎梏基层高效运转。当前行政体制中,基层长期处于 “压力型体制” 之下,上级任务层层加码、责任逐级下压,“属地管理” 被扭曲为 “责任转嫁”。一项政策从中央层层下达,到基层时往往被附加诸多细化任务与考核指标,导致基层不堪重负。在脱贫攻坚时期,部分地区为追求数据好看,要求基层干部反复核对、填报各类扶贫数据表格,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却偏离了帮扶群众的初衷。而且,部门间职责交叉、权限不清的情况屡见不鲜,遇到问题时,“踢皮球” 现象频发,基层干部被迫在各部门间周旋协调,工作效率大打折扣。一些涉及多部门的基层治理事项,如环境整治,环保、水利、农业等部门都有相关职责,但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基层只能疲于应付各方要求,治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种体制机制的积弊,严重束缚了基层的工作活力与创新能力。

       考核评价畸变,催生形式主义顽疾。不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基层减负路上的 “拦路虎”。当下,不少考核过度注重形式与痕迹,“唯台账论英雄”“以材料评政绩” 的现象盛行。为了应对考核,基层干部不得不将大量时间花在制作精美的台账、撰写冗长的汇报材料上,而实际工作成效却被忽视。某乡镇为迎接上级检查,组织全体干部连续加班一个月,整理堆积如山的文件资料,而真正用于改善民生、推动发展的时间被严重压缩。同时,考核指标设置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未能充分考虑基层实际情况,“一刀切” 式的考核标准让基层在执行过程中无所适从。在乡村振兴考核中,一些山区农村因地理条件限制,难以达到与平原地区相同的产业发展指标,却仍被按照统一标准考核,迫使基层采取一些形式主义做法来应付考核。这种考核评价的畸变,让形式主义在基层肆意滋生,严重侵蚀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技术应用失当,加剧基层数字负担。在数字化浪潮下,信息技术本应成为基层减负的有力助手,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常出现 “异化” 现象。部分地方政府盲目追求 “数字政绩”,过度建设各类政务 APP、公众号等,要求基层干部频繁登录、打卡、填报信息,形成新的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某地区一年内要求基层干部下载使用的政务 APP 多达十余个,且功能重叠、操作繁琐,干部们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不同平台间切换,工作负担不降反升。而且,各部门间数字化系统缺乏有效整合与共享,数据 “孤岛” 现象严重,基层干部需要在多个系统中重复录入相同数据,造成资源浪费与效率低下。税务、工商、民政等部门的信息系统互不连通,基层在开展相关工作时,不得不分别向不同部门提交重复的资料,既增加了基层工作量,也降低了服务群众的质量。这种技术应用的失当,不仅未能发挥数字化优势,反而成为基层新的负担来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