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弥漫着浓郁的京都风情,读来有一种柔软的感觉。看完《古都》,拉开窗帘,窗外白茫茫的一片,恰好赶上雪天看完结尾,别有一番滋味。
第一次看到川端康成的《古都》,是被封面吸引的,买回来就放在了一边(因为拆封的书都还没有看完)。再一次看到《古都》,依然是被封面吸引,唯美,印入脑中的是这两个字,带着好奇与期待拆开了这本书。
川端康成在写《古都》时说:“想写一篇小说,借以探访日本的故乡”。之后在随笔中又提到:“京都是日本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
于是,便有了如此唯美的《古都》 。从开篇时春天的紫花地丁,到终篇时冬天的雪花,展现着京都的四季。不同季节的植物暗示着千重子和苗子的不同与相似。除了京都的自然,还有京都一年四季不同的祭祀活动,贯穿全文的始末,讲述千重子与苗子的故事。
千重子
千重子,出生后便被商人太吉郎夫妇收留,抚养成人。生长在优越环境中,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的千重子本应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自从知道自己不是太吉郎夫妇的亲生女儿后,她就怀疑自己是不是弃儿,尽管父母说是他们抢来的,千重子依然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也因此促成多愁善感的情绪。
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依然满怀悲愁,盯着紫花地丁思绪乱飞,“上边那株和下边那株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为后面千重子和苗子的相遇埋下伏笔。面对青梅竹马的真一表露心迹,作为少女,她本该感到幸福和甜蜜,但是她却对自己身世深感痛苦。这样的小说开头,为读者勾勒了一个温柔美丽又有无限哀怨的少女形象。
其实我更觉得她是个幸运儿,她有父母的宠爱,还有青梅竹马的真一、朴实的秀男、成熟稳重的龙助的爱慕,她应该过着幸福无忧的生活。
“你在祷告什么?”千重子问她。
“你都看见了?”姑娘的声音有点颤抖,“我希望知道姐姐的下落......你就是我的姐姐。是神灵让咱们见面的。”
苗子
苗子虽然没有被父母抛弃,但是自幼父母双亡,她不得不单独住在北山的小村庄,靠做苦力来养活自己。她想不明白为什么被抛弃的是姐姐而不是她,她觉得父母为此受到了报应,但是那时的她只是个婴儿,她也无能为力。
苗子一个人是孤单的,但自从遇到了千重子她就不孤单了。虽然她担心自己的出现会影响千重子的幸福生活,她不能天天跟千重子在一起,但是只要千重子过着幸福的生活,她就觉得很开心。真的是一个善良又温暖的女孩。
千重子也曾极力邀请苗子留下来,但是到底两人生活家境悬殊,苗子选择了离开。
苗子摇摇头。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始终没有回头。在千重子的前发上飘落了少许细雪,很快就消融了。整个市街也还在沉睡。
其实,不论她们在哪里,她们的心都是在一起的,短暂的几次见面,已经让她们彼此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血缘的羁绊,也是姐妹情感的羁绊,至此,她们都不将不再孤单。
《古都》,不孤独
不知是否因为版本的原因,没有前言,没有详细的目录,就直接从故事开始。但这也很符合我看书的习惯,经常会直接从正文开始,而忘了前言和目录。
春花
尼姑庵与格子门
和服街
北山杉
祇园节
秋色
松林的翠绿
深秋的姐妹
冬天的花
全文以春之花,夏的节日,深秋的姐妹,冬的花为主线,随着四季的轮回来描绘京都的美景。看完小说,对京都莫名的有些向往,景美,人美,情更美。上贺茂神社的葵祭,八坂神社的祇园祭,北山杉冬季的冬之花,清水寺,仁和寺…… 川端康成通过《古都》几乎写遍了京都的寺院名胜。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每一个地方走一走,看一看。
《古都》在整理成单本之前,曾在《朝日新闻》连载。在连载的当时,川端康成获得了日本的文化勋章获奖,在获奖的记者招待会上,他说到:“古老的都城在逐渐消失,所以我想要将他写下来。虽然常来京都,但也只是从外部触摸名胜古迹,内部的生活如何完全不得而知。”
川端康成只是想写京都,为了记录心中的京都,杜撰了千重子和苗子两个人,而他笔下的京都也因此而充满了生机活力,尽管笔端带着悲哀,有时让人倍感凄凉,但是并不让人感觉孤独。千重子有一个优越的家境,有着灵魂上的孤独,苗子孤独的生活,却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所以她们都不孤独,而她们生活的古都也因此更多了一分温度。
后记
我一向来对历史、文化不太感兴趣,前不久开始看的《明朝那些事》稍稍补了点明朝时代的知识,觉得没有那么枯燥,但还是不会特意去看其他的历史或者有关其他国家的文化历史。
会看《古都》纯属被封面吸引,甚至还犹豫了,担心会看不懂,会觉得枯燥。但是看完发现之前的担心是多余的,文字很唯美,故事情节也很容易看懂,但是两者的结合让这个故事变得不再普通。为什么说是不再普通,因为这真的是一个没有曲曲折折的故事,可以说是平铺直叙,但是就是这样的故事完全把我吸引住了,以至于看到结尾还意犹未尽。
开放式的结尾,总让人觉得看不过瘾,兴致冲冲的翻到下一页,却发现故事戛然而止,只留下无限的遐想。
我不知道千重子和苗子会不会朝夕相处,也不知道秀男真正喜欢的是不是苗子,龙助是不是可以让千重子不再悲伤…… 但是我希望她们都能过上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在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