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是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用轻淡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在古老的京都里,一对孪生姐妹的离合悲欢的故事。
为生活所迫的穷困父母,将双胞胎中的姐姐,遗弃在织锦商铺的门口。数年后,被店铺主人收养的千重子,出落成了美丽的少女。
妹妹苗子,随父母生活在小山村里,却因为父母的早逝成了孤女。
故事的开篇,以两株紫花地丁,暗喻孪生姐妹的命运。庭院内的老枫树,弯曲的树洞里,寄生着两株紫花地丁,千重子常常想到:“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
祗园节的夜里,姐妹俩相遇相识,发现彼此是孪生姐妹,她们互相思念,却因为身份悬殊无法相认,像这两株紫花地丁,终难聚合。
作者以四季为序,春天的樱花,夏天的节日,深秋的姐妹,冬日的离别,古都的四时变迁,交织着千重子,苗子姐妹的悲欢离合与淡淡哀愁,描绘了一幅展现京都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画卷。
川端康成继承了日本古典传统的“物哀”精神,他的笔下,美与悲总是联系在一起。
《古都》也是如此,故事平淡如涓涓细流,美丽的少女心中,始终氤氲着淡淡的哀愁。姐妹俩的身世命运,如两颗悲凄的泪珠,一滴落于美丽的织锦,一滴隐进清冽的山风。
千重子被养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生活在优渥的环境里,然而豆蔻年华的她,时而在廊道上眺望,时而在树根旁仰视,不时被树上那株紫花地丁的生命所打动,或者勾起孤单的伤感情绪,“在这种地方寄生,并且活下去……”
当时日本社会对弃儿的歧视态度,使千重子对自己的身世,敏感而疑虑,隐隐的忧伤,始终充满她的心头。
苗子靠做些伐木的苦力活养活自己,与姐姐相识后,她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不愿给姐姐带去任何麻烦。
苗子的心中,充满了“幻灭感”,她觉得自己是姐姐生命中的幻影,为了不影响姐姐的生活,苗子选择在飘着细雪的清晨离去,消失在千重子的生活中。
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始终没有回头。在千重子的前发上,飘落了少许细雪,很快就消融了。整个市街也还在沉睡着。
千重子犹如盛放着的红色垂樱,既美且伤,苗子则如北山的杉树,坚强纯真。一切淡淡而来,又淡淡而去,就像千重子说道:幸运是短暂的,而孤单却是长久的。
春花开谢,冬雪无痕。宁静的古都中,一切都似幻影。故事虽然似幻影,却依然充满了纯真、诚挚的感情。
千重子与苗子相遇后,千重子说服养父母,要把妹妹接到家里生活,使她脱离苦境。苗子为了姐姐的名声地位,放弃梦寐以求的姐妹团聚的幸福,打算隐姓埋名到深山里生活。姐妹之间存着深切的关爱。
织锦商太吉郎夫妇,把千重子当作自己亲生女儿一样关爱。千重子和青梅竹马的真一之间纯洁自然的感情,苗子对秀男的朦胧感情。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姐妹之间的奉献之美,父母亲情之美,朦胧爱情之美,与京都的风情交相映衬,使故事在淡淡的落寞中,透出了生的力量。
小说从从樱花盛开的春天开始,一直到冬天的雪花飘起,我们跟随千重子寻访京都的名胜古迹,欣赏平安神宫的樱花、嵯峨的竹林、北山的圆杉、青莲院的楠木、经历了葵祭、祇园祭、时代祭、鞍马火祭, 领略了京都的风俗人情,体验了20世纪上半叶的日本风情。
“春天,西山柔和的暮色,几乎把京都的半边天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霞光。”
“夏季昼长,尚未到夕阳晚照的时分,还不是一抹寂寞的天色。上空燃烧着璀璨的云霞。”
"北山的杉林层层叠叠,满空茏翠,宛如云彩一般。山上还有一行行赤杉,它的树干纤细,线条清晰,整座山林像一个乐章,送来了悠长的林声。"
红色的垂樱,翠绿的松林,暮色,霞光,杉林,京都的美,透着日本传统文化的美,清雅沉静幽美。
这样的美,却又始终笼罩着淡淡的伤逝的哀愁。千重子的养父太吉郎,追求古典美的艺术理想破灭,手工织锦生意的衰败,昭示了在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中,古老的事物在消散,传统的生活在瓦解。一切都如秋叶在宁静中消失。
即便美好的事物,也不可避免地随着自然的流动而消逝。无论人情世故如何变幻,古都只是随着四季不断轮回着。
美丽的景色,最后仿佛消融在纷纷扬扬的细雪中。古都的故事,随着苗子的身影消失在沉睡的市街,在寂静惆怅中结束。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如同故事开始,樱花一边盛放,一边飘落。美与悲,始终同在。
古老的京都,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谣,随着时间流逝,只剩余韵袅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