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次翻看稻盛和夫的《心》,今天翻看的第二章动力良善,其中第一二三节,看到稻盛和夫创办企业,从最初的个人梦想为创业之初的动机由“利已”转变为“利他”即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的幸福”。
他总结:公司的存在,不是为了实现自己个人抱负而是为了守护员工生活,实现全体员工的幸福。这是企业经营中最为根本利他精神所在,用这样的理念去经营企业,就能与员工产生共鸣,获得他们的认同,他们就会不惜一切努力予以协助,讲到“利他之心”时,如果一下子上升到“为了国家,为了社会”等宏伟高尚的理念,那么从公司一般员工的角度来看,那就成为了与自己无关的“他人的事情”。这样的话,就无法点燃他们的热情,他们就会不会不遗余力、拼命工作。
从这三节,看到这些文字,让我意识到,格局以及个人魅力的提升是由“利已”转为“利他”的过程的转变。
同时但我心中有个问题就一遍又一遍的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作为开科这么早的我们康复科,为什么不能打出自己的特色以及品牌?为什么由杨老师带领的三附院由两间的小房子的科室,发展到如此大规模的康复医院?
我思考的原因如下:
任何事都逃不出因果关系。此前的状况就是果:作为三甲医院的平台,开科较早,而此时不但没有壮大,反而在倒退,因为停在原点就是倒退,因为漯河的医院的康复比之前不伦在规模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在快速发展。
那么因又是什么呢?
漯河市中心医院的康复:
1.院领导对最初康复的发展不够足够重视,回溯这十一年来,可以说没有一个固定,认识康复、重视康复、全力促进康复发展的院领导或科室领导人。
2.再从科室领导分析:
首先从十二年前,建科以来是护士长管理,作为刚开始的科室,以及康复的最初发展,除了新事物发展初期的困难外,更重要是作为了科室领导人对康复的认知以及想把康复发展到什么规模的愿望和初心有关。
其二,护士长领导科室的时代结束,由懂康复的医生作为康复主任,此时新领导,科室的命运又被放置在一个偏远交通不方便以及周围基础设施不要完善的西城区,新领导,新位置,导致科室发展缓慢的另一原因。
其三,与其说地方偏远导致病人的流失,不如说是科室技术的本领不够硬,在上班这么年来,真正出去学习的人就那么三四个,而正直年轻有多余的时间的我们,却没有出去学习的机会,一是医院科室没有提供学习的条件,二是刚上班没多少时间的年轻人,经济条件的限制,晃眼看去,真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现在经济条件有了,而家庭既有孩子照顾,又有父母身体不好需要,紧紧的被栓在家里。
其四作为科室领导人,如果把今天看到的“利己之心”和“利他之心”看到走路的两条腿,那绝对是瘸子,如果有那么点“利他之心”,利用自己权利之便出去学习的东西,必然会分享给自己手下的员工,人人都可以有那么点进步,人人进步,技术提高,科室就会得到发展。
其五:团结就是力量,在科室又回归到本部时,正值一个可以发展,重视人才,提高技术的关键时期,而因为两位科室领导人不合,导致科室的分离,分离力量必被削弱,从全院,从全市全局以及从长远来看更高的格局来到,科室一分为而,是不可取的。
本来应该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凝聚力量,重视人才,重视人才培养,想尽一切办法把技术引进来,让人走出去,科室发展自己的特长,打造品牌,更高的服务更多的病人,而事实却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而去,是不是个错误不得而知。。。
是不是作为领导人“利已之心”远远高于“利他之心”的缘故呢????
通过分析,让我感受到“利他之心”的重要性以及自我反思反省的必要性,以及会指导我去做事的动机是否良善,有没有“利他之心”:动机是否至善。
黄帅推荐的好书,让我能在和他在同一个频道上,两个人的认知、格局、胸怀等不至于相差太大。
他的目标是在45岁之前现实财富自由,通过我俩的财商学习,实现财富自由就得创造被动收入,现在我俩都在将负债变为资产,将红色房子变为绿色房子,今年我们把济南的贷款已经还完,并租出去,已经现实每月2000的被动收入。
实现我们的财富自由,通过学习财商,还完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创业,二是投资,第二方式已经在做了,如果那天他回国要创业,是需要现在领导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现在作为合资公司的领导人和公司的销售人,站在在体制内的管理人层里,无非是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
所以老师您建议我少看书,是为了我好,少生烦恼,而作为黄帅的另一半,我必须成长,跟得上的频率,不仅为了夫妻家庭,也更为了我自己的成长,埃隆马斯克得母亲即梅耶·埃隆马斯克写的《人生由我》中一句话影响到我:不要因为女性,放慢脚步,让自己的下一个十年比上一个十年更好。
我也被奥巴马的夫人即米歇尔·奥巴马写的《成为》这本书所影响:和丈夫平行成长,辅佐丈夫成功。
即使不是黄帅,我也要各个方面的成长,人来这世上,都活出自己,活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