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种能力,就像爱也是一种能力一样。很多人感觉不到爱和幸福,不是不想爱,不想幸福,而是爱的能力,幸福的能力不足。
有些观念是会影响幸福的,比如说太过想念过往,似乎过往的事太美好,现在不如以前,因此对现实不满。又或者只关心未来,认为未来会更美好,而现在不是自己想要的,不值一提。这两种想法很常见,只是这两种想法都忽略了当下存在的这一刻。当下的每一刻都会成为过往,而未来评价自己过往幸不幸福,就看过往幸福过的时间有多少。如果当下每一刻都是不幸福的,那未来回头看时,怎么能找到幸福的过往?只有当下有幸福,才会有幸福的积累。
关于幸福,常见的两种思维:
1,幸福从有目标的那一刻起就开始
2,幸福从达到目标的那一刻才开始
当你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目标,比如说爬山,比如说约会,那么你应该从有这个想法的那一刻,就开始幸福,而不是等到爬到山顶,或者约会见着面的那一刻,才幸福一下子。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努力,达到目的时才幸福一小会儿,然后,又要寻找下一个目标,达到了又只幸福一小会儿,然后又继续……那就亏大了,因为这样,幸福时间占的比例太少了。
第一种思维全程都能感到幸福,而第二种思维只能幸福一小会。很多人都会毫无知觉地掉入到第二种思维当中去的。很多鸡汤文,还有教科书(当然,很多教科书本身就充斥着大量劣质的鸡汤)总是有意无意中鼓吹第二种思维,也不知道编写者是蠢还是坏。
李笑来批判过“活在当下”,他批判的应该是对未来从来没有思考的人,生活没有目标的人。
我们经常听到的似乎是励志的古语,其实害人不浅。比如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似乎我们只能通过不停的吃苦,痛苦,甚至专找苦头吃,才能做好一件事。而现实经常是,苦头你不用找它,它就亲自找上门来。实在是运气好,苦头左等右等总等不来,自己创造一个也根本不用费什么心思,把头往门框上磕几下,也够苦。总之苦头的获得根本没什么门槛。反倒是想做成一件事,并且体验到快乐不容易,费了心思还极可能做不到。真想把一件事情做好,应该乐在其中才对。想要做到出类拔萃更是如此。
不要老想着年轻就要多吃点苦,想从失败中涨经验。要知道,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吃苦头的人成不了人上人,反倒成了人家笔下的素材。拿笔来这下“人上人”之类的人可能真成了人上人。吃苦的人为了不白白吃苦,可以安慰一下自己,说自己有“奉献自己,娱乐大家”的精神。总之不知谁会成了人上人,反正不太可能是“吃得苦中苦”的这个人本身。
万维钢说的:
中国以前是个穷国,现在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大部分小时候都受过苦,他们会说自己小时候经历的那些苦难都是有利于成长的 —— 而那其实是个错觉,是认知失调。人不愿意白白经历苦难,就必须给苦难找个意义 —— 其实很可能没啥好的意义。我看如果现在这些六十岁以上的人小时候没受过苦,他们的人格会更健全,心理会更健康,今天的中国会更好。
我想,这才是真相。不小心吃了苦,又不愿意白白经历苦难,就给苦难找个意义。那些不小心成为大佬的,也不能这么乱吹水误导大家啊。
人不会因为多吃苦而幸福的。切记,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