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家书,了解一奇人,在晚清官场既是重臣也是清流,十分罕见。死后有两幅挽联写的特别好。
于要官、要钱、要命中,斩断葛藤,千年试问几人比;从文正、文襄、文忠后,开先壁垒,三老相逢一笑云。
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命,是公生平得力语,万古气节功名,都从此出;癖于诗,癖于画,癖于游,他日苍茫堕泪处,绝好湖山亭榭,更待谁来。
此人乃湘军水师创办者,后来官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的彭玉麟。上面的挽联也是两位督抚大员做的。
干这么大的事,当这么大的官,但这两幅挽联没有一个词提起逝者的事功,而是写出了其高尚的品格。
两幅挽联的前半句是一个意思,都是直抒胸臆,表达对逝者“三不要”的敬仰。后半句比较体现功力,对照前半句表达的同一个意思,通过巧妙地构思,用不同的内容,但又同样工整的对偶表达出来,极具英雄惜别的悲壮感。
挽联这种形式,特别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用两句精美、震撼、对偶的话概括一个人的一生,以表达敬仰和追思,其本身就可成为富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流传下来。
这背后体现的文化就是古代的统治者和精英阶层,对死后名节的重视,这既是统治的方法,也是自身精神追求的需要,比如上面的文正、文襄、文忠,都是谥号,死后才能享用,不管朝代怎么更替,这种谥法的方式一直延续着。
这种文化应该能代表人类的普遍情感,但估计外国应该没有中国这么精致,传承的这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