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读书忘却眠,
锦衾香烬炉无烟。
美人含怒夺灯去,
问郎知是几更天。
————————袁枚《寒夜》
这是我读过的最有故事性和画面感,也是最有趣的诗了。
寒冬夜晚,一个书呆子秉烛夜读,忘记时间,忘记睡眠也就算了,最可恨的是忘记了锦衾下的娇妻。美人看郎君如此用功也不好催促,躺在床上等着,等着等着就睡着了,醒来发现枕边还没有人,抬头一看,香炉已经没有烟气了,而书呆子还在灯下读书,不由得怒从中来,起身夺了他的灯,“读书读书,就知道读书,也不看看现在是几更天了!”
哎呀呀,这书呆子真是太不解风情了。清代最好色才子袁枚写下这样一首诗有几个意思呢?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怎么能写得这么生动传神。好吧,养着一群娇妻美妾,有这么一出也是合情合理的。
好色才子 男女通吃
好了,我们来扒一扒袁枚有多好色,那可是男女通吃:
于女色则小妾成群,两个陶姬、方聪娘、陆姬、金姬……还有不计其数的女弟子。70多岁的时候,他很可能还搞了一个仰慕他的小姑娘——她的曾祖父当年还与袁枚同赴过科举;于男色也绯闻不断,吊膀子的有李郎、庆郎、桂郎、曹郎、吴郎、陆郎……袁在毕沅的“兔子园”中流连忘返,又和郑板桥兴高采烈地讨论,即使美男子犯了错误,也不要打坏他的屁股。(杨鸿烈《袁枚年谱》)
对这个“清代第一好色男”,损友赵翼曾这样说他“园伦宛委,占来好水好山;乡觅温柔,不论是男是女”,并下了判决:来世重则化蜂蝶以偿夙债,轻也要复猿猴本身逐回巢穴。这还算客气的,同时期的老学究章学诚最看不惯袁枚,痛骂他“这样的人渣应该被凌迟”。
清朝有个大官叫刘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宰相刘罗锅,他任江宁知府的时候,就认为袁枚太“纵情逸志”,败坏世风,差点要弄他。幸亏袁枚善于给别人戴高帽,赶紧写诗奉承刘墉,又托人求情才保住了脑袋。
新官上任,准备一百顶高帽
不要小看他阿谀奉承的本领,袁枚二三十岁就官拜七品县令。赴任之前,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师——清乾隆年间的名臣尹文端辞行。尹文端问:“你此去赴任,都准备了些什么?”
袁枚老老实实地回答:“学生也没有准备什么。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尹文端一听就有些不高兴,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能搞这一套,还是要讲究勤政务实呀!”
但袁枚说:“老师您有所不知。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戴高帽子,像您老人家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真是风毛麟角呀!”尹文端听罢此言,很是受用。你看看,袁枚在不知不觉中,就将一顶高帽子送给了尹文端。
性灵派主帅的风采
尽管他好色,尽管他善于阿谀奉承,但是我却很喜欢这个人,因为他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真性情。他是清代性灵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直抒胸臆,词贵自然,反对泥古不化,强调创新精神。他是一个非常洒脱有趣的才子,请大家鉴赏两句:
“一双冷眼看世人,满腔热血酬知已。”
“一诗千改始心安,头未梳成不许看。”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如果大家还是觉得没听过这个人,那么中学课本收录了一篇《祭妹文》大家一定有印象。“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没错,这就是袁枚写的,真挚感情感天动地啊!
自写挽诗 看破生死
晚年袁枚还干过一件相当另类的事,那就是作诗自挽。相士胡文炳为他占了一卦,说他63岁生子,76岁寿终。后来袁枚果然在63岁添子。欣喜之余,他禁不住暗自思忖,76岁当是自己的生死大限了。
到了76岁这一年,袁枚的身体果然是大不如前,他深信自己死期将至,第一反应竟是赶紧为自己做歌自挽。袁枚的自挽歌题目很长,叫《腹疾久而不愈,作歌自挽,邀好我者同作焉,不拘体,不限韵》。歌云:“人生如客耳,有来必有去。其来既无端,其去亦无故。……逝者如斯夫,水流花不住。但愿着翅飞,岂肯回头顾?……”
自己写挽诗不算,还叫上几个至交好友一起为自己写挽诗。别人觉得不吉利不愿意跟他一起疯。袁枚无奈,又写了《见诸公挽章不至,口号四首催之》,对大家进行引导和鼓励。其中一首写道:
久住人间去已迟,行期将近自家知。
老夫未肯空归去,处处敲门索挽诗。
虽然索要了几首挽诗,但是,76岁这年,袁枚一直没死,直到除夕这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袁枚却认为自己大限将至,早早把家人叫到身边嘱托后事。包括83岁的姐姐在内的全家人惴惴不安地等待袁枚死亡的降临。大年初一早上的鞭炮声宣告袁枚76岁那年已经过去了,全家人为之欢呼,一扫晦气阴霾。袁枚更是高兴得手舞足蹈,一边跳一边大叫:“我要把自己的名字改叫‘刘更生’,不,不,应该叫‘李延年’。”为了表示庆贺,袁枚一口气写下了七首诗《除夕告存戏作七绝句》。其中三首写道:
八十三龄老姊扶,白头内子笑提壶。
倘非造化丹青手,谁写《随园家庆图》?
生圹司空久造成,家家生挽和渊明。
如何竟失阎罗信,唱杀《阳关》马不行。
过此流年又转头,关心枕上数更筹。
诸公莫信袁丝达,未到鸡鸣我尚愁。
第一首讲全家人的欢庆景象无法用人间图画表达。第二首讲自己早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可惜阎罗王失信了,结果送行的歌唱了一遍又一遍,却无法启行。第三首说自己并非真正的旷达之人,鸡鸣天亮之前,依然是忧心忡忡地害怕死。
然后,袁枚赶紧给友人写信告诉大家这个好消息,只是不知道对相士胡炳文,他会说些什么。袁枚这样坦言他的生死态度:“人在天地间,不有生,何有死?若云死可悲,当知生已误。”不仅如此,他还说:“人之所以有死生者,命也;其所以命有长短者,气数也;其所以有气数者,虽问圣人,圣人亦不能知也,任其自然而已。”
正是因为拥有这种超然的态度,袁枚才有兴致以自己的死作为“聊以自娱”的题材,正是因为练就了旷达的人生观,袁枚才能看破生死,成为名传后世的82岁高龄的最好色兼最长寿的诗人。
随园主人的生意经
袁枚活了80多岁,只当了10来年的官,而且还是知县之类的小官,40岁以后几乎无正当职业,那么问题来了,他凭什么养着辣么多的娇妻美妾,过着辣么风流滋润的小日子呢?原来,袁枚称得上是清代商业炒作第一高手,通过不断炒作,赚了大笔银子。建议各位企业家学一学袁枚经营和炒作手段。
袁枚有一个园子叫“随园”,随园来头不小,最初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建筑的,也就是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了,曹家被抄没后,此园归继任织造隋赫德所有,改称“隋园”。隋赫德是一介迂腐官僚,没有情趣,也没有治园之雅兴,此园渐渐破败。
而文艺青年袁枚觊觎这个园子很久了,经过一番砍价还价,他花了三百两银子从隋家后人手中购得,又花费巨资将其精心修缮,改名为“随园”。随园意境仿照西湖,却又别具一格,有“人间天堂”之美称。当年,袁枚凭借一流的炒作手段,将随园变成了自己的“提款机”。
首先,袁枚不是俗人,他有开放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买园修园花了不好银子,但是他并不将其圈起来供自己一家人欣赏,而是故意拆掉围墙,让游客在园里随意游玩,目的是使人知道江宁城里有这样一个山美水秀境幽的地方。
园子的名声打出去了,游客越来越多,好色又好吃的袁枚立马写了一本《随园食单》,极力渲染自家私园食物的精妙和家厨烹调的高水准,激发那些游客的兴趣。游客这么多,客源源源不断,这些食客又口口相传,称赞随园的饭菜多么美味。
袁枚是个文化人,吃饭是有讲究的。每当贵客光临,他都要叫人将餐桌摆到一些景致极美的亭榭,还安排歌姬舞女来助兴。在名人效应的影响之下,可以想象随园的饮食生意非常火爆。当随园炒热,袁枚估计已经被列上琅琊榜榜首了,于是,他开始扩大经营范围,在园子里售卖《随园诗话》、《子不语》、《随园食单》等著作,他的书果然供不应求。补充一句,喜欢看鬼故事的可以看看《子不语》,顾名思义讲的都是怪力乱神。
仅卖书一项,袁枚一年即可收入三四千两白银。中年以后,各方人士争相请袁枚写应酬文章,袁枚来者不拒,墓志碑记、寿序谀文,“一代骚坛主”的润笔费可不低。此外,袁枚还开账授课,招收学生,其中不少慕名而来的女弟子,学费收入也非常可观。
袁枚要活在今天,绝不逊色于马云、刘强东之辈啊!他的发家史告诉我们,要想富一定要广开财路,先打造一个平台,吸引流量,然后多种经营,内容为王。不管是随园私家菜,还是随园诗话,那都是有真材实料的呀!
到了袁枚去世时,其遗嘱记录有现银2万余两,田产价值万余两银子。袁枚死后就葬在随园,而随园在太平天国时期被夷为平地,后太平军开荒种粮,拆毁随园,将园中珍宝运走,天下名园成为了农庄。随园当日热闹的景象与袁枚一代好色好吃的诗人共同湮灭在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