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寒假终于正式开始,冬日暖阳里,陪父亲,聊点儿家常。之后,我写点儿字,父亲抽点儿烟(尽管违背医嘱,还是选择尊重老人那一点点割舍不下的小爱好)。临近春节,这个春节不回老家,乡情未减:兄弟姐妹、朋友闺蜜,从四面八方邮寄的家乡特产与情谊,纷至沓来,感恩所有。岁月是一条长河,万水千山,回头看,轻舟过。那就鞠一捧时光清流,沏一杯故乡的春茶,伴我走过秋冬春夏……
最近我一直很喜欢梁永安教授的视频号和书。昨晚读到一段话,他说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生命之书。突然内心一震。(179页)书中讲:
“好的人生一定有一本书,代表你的精神核心,安抚你的内心免于因外界变化而起的仓皇失措,在你随波逐流时,陪伴你度过世事沉浮,在你的心灵支离破碎时,给你抚慰和光明。一本你爱不释手的书回成为你的精神中心,使你即使在纷乱的世界中仍旧能保持内心的自在安定。当年亚历山大大帝带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征战四方,之后的两千多年,一些书仍旧散发着同样的魅力。”
对,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我觉得无论是专业上还是在内心自我需要上,除了一些“功利性”阅读(也很必要)之外,一定有一些书不为解决具体问题,而深刻走进内心的一两本书,对当时自己有着深刻的影响的。寻找自己的生米给你之书,专业上的,精神上的,容易更深的看到那一段或这一段的自己。
回顾自己,对我个人教育教学影响最大的还是《给教师的建议》,很很多故事,可回忆值得反刍。而近些年,影响最深的是《走出非洲》(有电影,我刷了不下五遍),暑假在图书馆里借了书,浏览了一下,昨晚当即又下单买了一本。记得20年前决定南下时,曾有个小说的名字在脑海里翻腾过《走出神农架》(神农架距离我的故乡很近,是个神秘之地,代表的情绪很多,现在想来,或许几年之后,在我完成了计划中的2-3本专业书之后,还真有可能写一本,送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