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简书上公布了一个活动:我在简书过鸡年——万人万字,请接棒!
大意是从1.20—2.3(大年初七),连续十五天,在简书上发表至少500字,类似文字接力,最终完成的送一本笔记本。觉得挺有意思。
在建筑圈社群里聊起这事,有人提出“要不要找个人,每天给对方写一封信,500+,然后对方也回500+,貌似就很好过了。”这个想法挺有趣。我建议组个队一起写,这样岂不是更有意思?然后加上我就有四个人参与进来。由我来开个头,给他们三个人发邮件,接下来每个人同时回复三个人,你来我往坚持十五天就可以了。所以才有了这篇文章,也是我发给他们的第一封邮件。
我们相约写信的四个人:苍耳,遇见青丘,流氓,还有我(不知道他们要怎么称呼我,这不重要)三个男的,一个女的。大家都没有见过面,唯一的交集就是都在用简书,在简书微信群里偶尔聊过天。我与每个人的交流应该算最多了,之前当主编的时候加了微信,简单聊过几句。
四个人年龄相差最大的有九岁,苍耳最大,87年的。流氓最小,96年的。我和青丘差不多,分别是91年和90年的。
我之所以觉得写信的方式有意思,是因为我从来没写过纸质信件。我出生的时代写信其实已经不常见了,再者我也没有远方亲戚或者朋友,也不需要写信。苍耳说他曾经和一个朋友连续写了四年信,还是手写的。我表示好佩服,这里面肯定包含了深厚的感情,发生了很多动人的故事,很好奇。
信件其实就是关于写信我能想到的就是《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和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通过一封封信件发生的奇妙故事。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会写纸质信件,但我坚信还是有人写的。相对于看短信微信或者邮件,要是能收到纸质信件,我肯定是满怀期待的打开,找个无人的角落,小心翼翼的拿在手上,一行一行仔细阅读,看完摆弄平整夹在一本书里。这种感觉还是很温暖的。
信件传递的是一种消息,在当面不方便传达的情况下,通过写信告知对方一些信息。这里的不方便包含两种意思。一种是物理距离上的不方便,一种是有些心里话不方便当面表达。写信可以更加隐晦委婉一点。这个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情书。
很遗憾我从没有写过情书,也没有收到过。顶多也就是帮别人送过。但是这种信件在校园里应该依然流行。围绕情书的故事不胜枚举,浪漫、搞笑、哀伤、委屈都会有,这背后所传达的,是原始的信件作为媒介产生的各种情感。或许曾收到过情书的朋友也还将情书藏在某个角落里,前提是没有因为各种原因撕碎了的话。
情书没收到过,别的信却收到过。最近收到的信件是临大学毕业,一个舍友给其他每个人写了一封信。昨天拿出来又看了一遍,大学时光重新溢出回忆。
这是我写的第一封,以后写什么内容,还不是很确定,有可能是隔壁家的狗咬了邻居家的猫,谁家熊孩子过年放鞭炮炸伤了手?但愿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故事吧。等最后写完可以做一个合集,叫《遇上简书之解忧情书》。
桌上放着一本《杜拉斯文集》,封底写着这么一句话“身处一个洞穴之中,身处一个洞穴之底,身处几乎完全的孤独之中,这时,你会发现写作会拯救你。”
写信也算写作吧,每天五百字,坚持十五天,应该不难,反正挺好玩的。期待回复。
东方留白
2017.1.19
发布这篇的时候他们已经回复我了:
遇见青丘的:简年1:给建筑圈笔友的第一封信
流氓的:简年1:流氓的第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