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年代里,邻近下课的时候老师总喜欢说的两件事:“回去把哪哪作业写完”、“回去好好预习哪哪”。(是不是觉得回味无穷)
社会的年代里,为了拿到一些资格证书,参加培训机构的培训课程,培训讲师还是那句“回去好好预习”。(是不是觉得老调常谈)
不知道从何时起,“预习”这个词已经潜移默化地跟随我们至今,乃至生命的远方。
百度百科“预习一种学习方法,指在学习某件事情之前进行自学准备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预习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浅阅读。
彭小六是快速阅读的倡导者,他将阅读分为5个层次:彭小六--阅读的5个层次
基础阅读 识别字面
快速阅读 了解概括
分析阅读 搞清楚为什么这么说
主题阅读 这个话题大家怎么说
逆向阅读 作者是怎么把这本书写出来的
阅读发现在这5个层次的阅读似乎透射着某种共性:“浅阅读,也就是预习”。
在我们初读一本书或这本书某章节某部分时,总是喜欢对书里面的内容进行宏观的浏览一遍。不只是看表、公式或图片,还有小节标题、总结性部分,甚至如果某章节末尾有思考问题,也会着重看看。这种做法也就在做预习工作。
“预习”的本质是将概念输入到大脑的工作记忆中,并调取长期记忆库中的信息进行关联,帮助做出判断的思维过程。
“工作记忆是在大脑中正在处理的信息进行瞬时以及有意识加工的这部分记忆。长期记忆是存储在大脑的知识仓库中的信息,可提供随时提取使用。” --- 《学习之道》芭芭拉 · 奥克利
做好“预习”大脑会通知对某章节或部分进行是浅阅读,还是深阅读。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和学习需要的知识。
理解知道预习的重要性,更应该懂得预习在大脑中的运行机理。
单纯听别人说道理,是无法学会任何复杂的概念。掌握概念的知识背景,让学习学学得更好。
欢迎在评论区撩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