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理论

学习正面管教以来,对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解仅仅局限于他的过往经历,因而知道自卑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痛定思痛,想解决办法去改变现状;知道了不是所有的都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改变,要接纳自己,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有被讨厌的勇气。

听了小影老师讲授的第一讲,明白了两个概念:合作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人在追求整体性。

“合作是人类天然的倾向”,婴儿在妈妈的腹中就开始和自己妈妈开始了合作;随着逐渐长大人际交往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个人除了自私还有开放、分享、合作;现实世界中,人类的本能中已经蕴藏着“合作”的基因,“合作”的本能就能够驱动人类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二个问题:“所有人在竭尽全力地活着”我的理解是人都有追求完美的内在驱动力。每个人都希望在交往中有优越感,健康和不健康的界限在于是向内追求呢?还是向外追求呢?

我的整体性,就是内观自己的内在小孩,改变可以改变的,接纳怎么也改变不了的,努力让自己内外一致,真诚又不愚笨,态度端正又不死板……

孩子的整体性,接受孩子借助我们来到世界上,他们是独立于我们之外,年龄越小的孩子自我更完整,他们需要的是被发现、被鼓励而不是被改造……

「世界很单纯,人生也一样。」

不是「世界」複杂,

而是「你」把世界变複杂了。

没有一个人是住在客观的世界里,

我们都居住在一个各自赋予其意义的主观的世界。

——阿德勒 被讨厌的勇气

从小影导师那学习阿德勒的整体性:

从空间上来说,天~地~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从时间上来讲,过去~现在~未来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童年记忆是为我们的现在服务的)

从社会来讲,个人与他人(分工不同的伙伴以及异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从个人来讲,人的想法~感受~决定~目标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所以,人要生存,获得幸福,必须把整体放在前面,把全局方面前面,把合作和共赢放在前面,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所以,一个母亲最重要的工作是教授给孩子合作。

所以,真正的正面管教养育,是父母通过合作的养育方式,来养育懂得合作的孩子。

阿德勒说,一切的苦恼来自人际关系的苦恼,一切的幸福来自人际关系的幸福,就是因为我们是整体的一部分,本能上我们的社会属性让我们必须合作,只有合作,才有幸福。

养育一个幸福的孩子,就是养育一个会合作的孩子。

孩子会与他人合作,也会让自己的想法~感受~行动~目标合作。(鼓励咨询力里的几个活动如~有效的运用感受~想法感受行为~设定目标等都是训练我们自己跟自己合作的。)

而我们所有的合作,都是为了获得幸福。

@所有人

第二讲:自卑与超越

继续听课啦

作业:


大家可以总结收获(你印象最深刻的三个特点)加分享自己的案例。

你感到沮丧、尴尬、难过的一个童年时刻是什么?发生了什么?你的感受,想法,决定(关于自己、他人、生活的判断)以及行为是什么?

你的行为是消极补偿还是积极补偿?

你最近有上述感受的时刻是什么事情?你的应对方式是什么?

你是用童年的方式,还是更新了你的方式?


第二次微课影响最深的三点:

1、人生来生理弱小产生最初自卑的,随后经历会产生精神上的自卑,人人都会有自卑;

2、超越自卑有两种方式是积极补偿还是消极补偿;

3、通过关心社会、鼓励他人实现自己的价值感和归属感,超越自己的自卑。

我小时候估计7、8岁,在一次特别期盼已久的跳舞表演中,表演快结束时,背的道具书包带子断了,在大家的笑声中狼狈下台。我还记得当时大哭地奔下台,当天只有奶奶、姑姑和俩个表姐,我记得她们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别哭了,那又什么?”最后大表姐上台得奖时,多取回来一个奖品。在我们跟前炫耀,我记得我当时特别认真地斥责她“你就是一个小偷。”第二天,我姑(我小学的班主任)专门把我从教室里叫出来斥责了一番“你说你姐后,她昨天回家后哭了一晚。”我到现在都和我姑、我俩姐不亲,来往不多。可能跟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吧!我当时的感受就是无助,想法就是我都在那么多人前丢人,大哭她们都不重视我。行为就是反击。

这应该是消极补偿,是寻求关注而用求之不得吧!

最近发生我和老公之间的事,他指责我没给11岁儿子收拾书包,而我确认为那是孩子自己的事。他继续指责我“只知道自己学习,而不管孩子”。我又专挑刺激他的话反击他……我的感受就是委屈和愤怒,想法是我这么努力,还不是为了孩子们吗?不鼓励我还指责我。行为就是反击。

我的方式还是沿用小时候没有被理解、被接纳时我就反击的模式。

哎!历史一直在重演!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