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保持一点心气

作者:黎荔

现在的时代和环境,很多人已经没有心气,也没有意愿和动力去发展自己、折腾自己了。

以前的校园,年轻人朝气蓬勃,社团活动极其活跃。总有三五青年聚在一处,或谈文学,或论时政,声音洪亮,手势翻飞,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们掌中。而今同样的校园,依然草木青翠,但年轻人连谈恋爱都提不起多大兴趣了,上课也多是恹恹的,只见各自低头看手机,面无表情,偶尔发出几声短促的笑,很快又归于沉寂。那笑声里并无真正的欢愉,倒像是程序设定好的反应。

至于每天七点早高峰的地铁,就像一个被压缩的沙丁鱼罐头,我常立于车厢角落,看那些年轻面孔。金属扶手被无数只手反复摩挲得发亮,反射出车厢内惨白的灯光,也映出一张张面无表情的脸。他们大多低首盯着掌中方寸屏幕,目光呆滞,神情木然。偶尔有人抬眼,双目亦是空洞的,仿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唯有每到一站的提示音,能让他们的眼球轻微转动一下,确认自己是否坐过站。这些二十出头的青年,竟已有了暮气,教人想起未老先衰的树木。不止是年轻人,在地铁里每个人都是标准化移动的零件,主动思考被集体休眠,个体的主动性早已在日复一日的拥挤中,退化成了“别迟到”的本能反应。

在一个个高楼大厦的办公室中,那些已伏案十载的中年人。晨起即至,直到暮色四合,方能离开。桌上文件堆积如山,电脑荧屏幽光闪烁,映着一个个日渐稀疏的头顶,埋首于文牍,键盘声嗒嗒作响,他们竟与笼中松鼠踏转轮一般无二。你去问问这中年人,是否有意另谋高就?闻言他抬首,目光亮那么一下,旋即黯淡下来。他自己早已习以为常,觉得保住饭碗已是万幸,岂敢折腾,那不是纯属自寻烦恼吗?

我所理解的心气,就是人心里那点不肯安分的东西。它使人不满足于眼前,不甘心于现状,总想着再进一步,再攀一高。所谓心气,并不仅仅止于志向,心气实乃一个人的生命之焰、内里之光。如果一个人活得没有心气,他的生命之焰便渐趋黯淡,内里之光也愈见微弱了。如今心气这样东西,竟日渐稀少了。人们似乎都蜷缩在自己的壳中,对外头的风雨不同不同,对内心的荒芜不闻不问。我们或许都曾在某个瞬间,从他人或自己眼中,见过那簇火焰逐渐冷却的轨迹——从写字楼的冷光到地铁的拥挤,再到独居房间的寂静,心气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被动前行中,完成了从燃烧到沉寂的蜕变。

人们普遍没有了心气,亦是外在环境的原因。有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也有蝇营狗苟的小时代。一个人再有心气,奈何时代不配合,经济持续疲软,就业状况不佳,实际薪水连年倒退。过去听了太多的故事,最后发现都是一场空。城市大拆大建,商品无穷堆积,超高速的人流涌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信息爆炸,使人眼花缭乱,不知该如何选择,反倒更加孤独。再加上技术的便利消解了人的斗志:外卖随叫随到,信息触手可得,连交友都能一键完成。人不必再为基本需求奔波劳碌,却也失去了奔波途中那份意外的惊喜和挑战的快意。我们被包裹在时代的被子中,安逸却窒息。大家不再说“失败了从头再来”,而是“失败了回家睡觉”。床是新时代的避风港,被子是软猬甲,一躺下,万箭穿心变成羽毛挠痒。

世道何以至此?有人说,是房价太高,压垮了年轻人的脊梁;有人说,是竞争太烈,早磨平了众人的锐气。这些缘故自然不虚,然我以为尚有更深层的病根。早个二三十年,“折腾”是开创新生活的勇气——80-90年代个体户“下海”普遍被视为时代先锋;而当下,“折腾”却成了风险赌博,辞职创业被贴上“不稳定”的标签,追求兴趣被当作“不切实际”。这种价值观转变的核心,是社会对“成功”的定义从“多元可能性”收缩为“金钱与地位的单一赛道”,个体兴趣与内在动力则沦为了“无用的奢侈品”。我们活在一个被精心设计过的世界里,每一条路都已被指明,每一种成功都被定义了标准样式。孩子们从小便被赶着考学、就业、买房、成家,像极了流水线上的产品,何曾有人问过他们自己的意愿?久而久之,便连自己也不再问了。

我当然也知道,世界上有两类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一类被称为英雄性格,一类是常人性格。前者心气旺盛,志向高远,终身都在为建立业绩而奋斗,一心盼着出人头地。后者胸无大志,与世无争,自得其乐,满足于平凡的生活。谁的生命力更坚韧?常人。因为他们对生活很宽容,要求也不高,即便遭遇挫折或幸运,也会以早就养成的平常心来对待。而英雄性格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的意愿太强烈,追求太执着,神经绷得太紧,生命缺乏张力,需要承受的压力更大。缺乏张力的生命加上巨大的击打力,如同雪上加霜,英雄更容易受伤,无论是成还是败,都是如此。对个体生存而言,顺从的处世态度更为有利。

但是,环顾周遭,多的是低眉顺眼、安于现状之人,偶有谈及抱负的人,竟成旁人讪笑的谈资,最后自己也多半支吾其词,终归于一声叹息。可人活一世,总得有点心气。人生最怕的就是柔弱,如果你柔弱,你就将被命运打倒;如果你柔弱,你就会被周围的眼光杀死;如果你柔弱,你就会被流言飞语给遏制住手脚;如果你柔弱,你就战胜不了自己,走不出怪圈;如果你柔弱,你将被你不喜欢的生活吞灭。我还是希望多见到一些“不合时宜”的人。无论是四十多岁开始学雕刻,如今已成立个人工作室;还是七十岁了开始学钢琴,指法生疏却乐此不疲。他们身上还存着那点心气,不肯让生命就此停滞。看见他们,便知道心气未尝全逝,只是藏得更深,需要更用力地去唤醒。

我知道在一个经济下行的时代,大多数人缺乏心气。小时代的更好选择,当然是收敛自己的心神,更聚焦自己的能量,而不是四处游荡,到处抓机会,而是用一种节省的方式活着,聚集能量,长期主义,做深做精,这个也许是在十字路口,可以做出的最佳选择。说到底,每个人最终选择的生活方式都是与自己最为匹配的。但我坚信,在这个时代,一定还有一些“英难性格”的人,想要真正地为自己活上一回。心,关乎灵魂,关乎精神。一点儿精气神都没有了,成天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站都站不直,还活什么人的样子?还是要始终如一地提着心劲儿,不后退,不犹豫,不羡慕别人的经历,不渴求他人的安逸,忠于自己,脚踏实地。如此,才会不负曾经的选择,过上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

我们的社会病了,病的不是哪一个人,而是一种普遍的精神萎靡。但病既然是人得的,自然也需人来医。或许首先要做的,便是承认这病的存在,不再以“现实如此”为自己开脱。心气之失,非一日之寒,它的回归,也需从点滴开始。野草能在水泥缝中生长,因它不忘自己是草,总要挣扎向着阳光。人心中的那点念想,大抵也是如此,只要不死尽,总有萌发的一日。我们需要的,或许只是勇气——承认自己尚且活着的勇气,以及不甘心就此了此一生的决心。

时代如大河滔滔,“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想,心气或许也该如此,宛如一条大河奔流,从不问是否有人观看,是否有人欣赏。它只是流着,年年如一日。不为外界认可,不为实际利益,只因为那是生命的本能。在这个安适得令人困倦的时代,保持一点心气,或许正是最大的反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