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疫情防控提升基层治理
疫情之思,鉴往知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考验。目前,疫情防控已经常态化,我国多个被疫情“袭击”的城市大都做到了及时防控、有效制止,城市治理者与广大群众并肩作战、同心抗疫,社会各个层面快速反应、全力配合,各地基层治理能力在反思与锤炼中得到提升。各级党组织应以战“疫”经验为鉴,着力强化“四个坚持”,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建引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大政治优势,真正把基层党建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优势。疫情防控是对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是检验基层治理能力的“一把尺”,考验着我们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强不强,考验着我们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手段、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水平高不高,考验着我们党员干部政治执行力、问题处理力、改革创新力强不强。新冠病例的一次次清零证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打赢疫情防控斗争的坚强政治保障。也正是因为有党的坚强领导,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才能不断完善,治理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坚持配强“一把手”,发挥好“领头雁”作用。社会治理现代化,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关键就在于这些“领头雁”执行得怎么样,只有选好人、选对人,才能推动全面落实。个别区域疫情的突然暴发直至失控与某些“一把手”的失职不无关系,在疫情初发时没有第一时间管控,错失最佳防控时机,导致疫情加速蔓延。“一把手”要善于抓大事谋全局,特别是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群体性事件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政治能力、专业素养和组织领导能力,也最能考验一个人称职不称职。在疫情面前,我们更能体会到有个坚强领导核心和坚不可摧主心骨的重要性。此时疫情下的社会治理完全大有可为,以此为契机,基层治理者需要转变理念、转变方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根本原则,既做到铁面无私,更要以诚相待。
坚持人民至上,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的第一要务”。但我们看到,城市基层治理并非尽善尽美。有急需就医的特殊人群被防疫人员以“相关规定”为由,用强硬的口吻阻隔在医院门外,更阻隔在了生命线之外,看似是对规定的严格遵守,却忘了全力抗疫的初衷是为了捍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有的地方以“硬核”手段执行抗疫规定“一刀切”,看似直接有效、防患于未然,却同样置群众的合理需求于不顾。这一系列的事情折射出的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浅显、僵硬和不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群众对城市的抗疫表现给出“差评”不足为奇。同样,基层治理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是基层治理的根本依循,是提升基层动员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对抗突发事件、紧急事件和群众性事件的重要法宝。实践一再证明,只有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到与群众的实际需求、社会发展程度相匹配的高度,才能在应对疫情等重大公共危机中经得起考验,才能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抗疫中释放出无穷无尽的能量。
坚持科技支撑,发挥治理技术智能化作用。科技和信息化是基层治理创新的支撑点,应激状态下如何更好地实现对社会面的管控,是对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考验。同之前“非典”疫情防控相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数字治理技术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足,“一码通”长时间的系统崩溃,导致市民出行受阻;核酸检测被迫中止,严重影响了整个城市的防控进展。同时,伴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浪潮,基层治理所面临的舆情也汹涌澎湃,应对舆情热点的复杂性更为突出,群众利益表达方式越来越便捷,“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发言人”,若应对舆情失策则局面瞬间失控、“水漫金山”。因此,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必须在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上下功夫,坚持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相结合,加快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步伐,把数据的力量与群众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更好地回应群众的关切和诉求,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