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就两样东西最珍贵,一个是从经验中提炼出关键要素的能力,一个是利用关键要素与场景去匹配、去灵活运用的能力,这两个是人类最重要的元认知能力。
人类与猴子拉开巨大差距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人类把个体经验总结升华成知识,再以文字的形式广泛传播,使得个体能力能够在群体中复制,这是在进化过程中人类迅速把灵长类动物拉开距离的关键。
那么人类与猴子不能拉开更大差距的最重要原因又是什么?就是因为并非所有人的理论都是拿来就能用的,从知到行的距离无穷远。任何理论到实践落地都不可能照搬,没有过往的理论能够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所有理论应用到实践都会涉及到一个创造性的发挥和适应性的改造。
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以后,切记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利用已有的框架进行个性化的设计,适应性的改造和创造性的发挥,千万不要生搬硬套。
想把事做好,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做正确的事,一个是把事做正确。做正确的事,这是“维”的问题。把事做正确,这是“度”的问题。“度”是线性成长,而“维”是跨越性成长。在同一维度里,“度”是具有连续性的,而“维”是非连续性。
有些时候事情做不成,是因为方向不正确,忽视了重要的因素,这是缺“维 ”,而有的事情是方向正确,但是缺能力,缺好的方法,这是缺"度"。
工作和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读书肯定是正确的事,问题是怎样去读;健身养生肯定是正确的事,问题是如何做;单位里领导分配工作任务,也肯定是正确的事,问题是怎么去做……
《西游记》里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孙悟空为什么打死白骨精,还会受到师傅师弟的责难甚至惩罚?
我认为“打“白骨精这个方向目标毫无疑是完全正确的,问题在于“如何打“?即如何正确地打白骨精这件事。
比如,孙悟空可以向师傅师第解释清楚白骨精的特征什么的,让师傅师弟认识到自已打的是妖怪而不是美女;还可以持金箍棒严阵以待,不急着打,而是让妖怪暴露自己,让师傅师弟看到暴露出妖怪的白骨精,让时间证明自己判断正确。这样是不是更好呢?
欢迎简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