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的《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从书名可以得知,“写给大家”,主要是把美术普及给大家。全书语言通俗易懂,娓娓道来,图文并茂,把大家领进“美”的门槛,让大家聆听“美”的教诲,思考“美”的意境。
“传统文化是活着的文化,不但活着,而且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身上,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之中。””又如在他的心本书的序里面写的,他希望摆脱学者卖弄,炫耀专业知识的毛病,”这是作者的一个信念与心愿,他由此创作了这一入门级别的美术史。
蒋勋先生起初从象形文字讲起,一个小学生画太阳的事例,说到人类生活越来越复杂,当象形文字无法表达人类的情感。就这样慢慢的图画和文字分开,于是文字为了传达意思,图画是为了好看,这门技术也就叫做美术。
并进一步阐述画画会使人变为一个健全的人,功能表现在于有细密的观察能力,有清晰的思考能力,有很准确的表达能力。
全书中不乏充满着设问句,自问自答,一步步的引导读者思考,感受“美”的敏锐力,培养读者发现“美”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里,你你没有见过所有,吃饱吧,可是画画的时候你当然可以踢一只蛇,加上翅膀。你认识动物有多少种?鱼,苗,小狗鸡呀,动物园里的长颈鹿狮子、大象
你试试看,把他们画在一起,有大象的鼻子,有长颈鹿的脖子,有鸟的翅膀,那不是更活泼有趣吗?
给我的感觉是如沐春风、又不乏缺少趣味,把专家的晦涩难懂的成分去除了,适合作为一美术史的入门级别的书籍。
本书完全按照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从原始社会开始写了中国美术的产生,材质,以及画画的类型,直至清末民初中西交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的时代特征。把每个朝代的社会各像,特色所放映在画中的,讲述得淋漓尽致、通俗易懂。
在讲到魏晋时代大壁画
“屯垦”描绘了上半部有两列士兵手拿长矛和盾牌,有人击鼓,有人骑马持剑,似乎兵士的长官下半部则描绘有两个人在种田耕地。兵士,同时也从事能懂更,这正好符合了汉代和魏晋时期中国边疆的“兵农合一”政策。
绘画的资料有时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有关汉代魏晋的屯田,在书中读到不见得十分了解,但是看过甘肃嘉峪关的壁画就一目了然了。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绘画的背后是反映历史,二是绘画可以帮着我们了解历史。
绘画是历史上的人们为了表达当时的社会现象而作的,汉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分裂时代,魏晋时代,当时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设置“屯田制”
简单来说即是平时无战事为农民,有战事则迅速集结为军队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这就是所谓的“兵农合一”。
当我们看到这一个“屯垦”的壁画,上下部所描绘的士兵和农民,相比教科书上枯燥的文字描述更通俗易懂,更能让我们所接受,这就是绘画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了解历史。
也是我们历史、考古工作者探讨背后历史文化有力实物证据,从某一角度说,绘画就是历史。原因一方面由于绘画作品是过去的,为过去式;另一方面,绘画内容反映的历史上的时代场景、物体、人物等等。
原印度佛经“萨埵那太子”的故事虽有慈悲施舍的内容,也曾感动过很多中国的画家,可是中国画家好像还是觉得那些故事有些残忍。中国画家喜欢安静祥和的画面,他们觉得宗教给人的应该是喜悦和幸福,不应该太强调血淋淋的场面。
到了唐朝以后,“萨埵那太子”故事的画家越来越少,大部分的画家喜欢画美丽的菩萨。
每个时期的绘画风格都会受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以及画家的主观意志。当时唐朝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一幅太平盛世的景象,绘画受此时代背景所影响,绘画主题自然追求安静祥和、不喜欢残忍、血淋淋的风格。
我们今天所非常熟知的观世音菩萨在印度原来长有胡须,上半身赤裸的一幅男儿身,到了中国来了之后,慢慢演变成安静祥和、形态优美、救苦救难的一幅慈母形象。
原因不仅在于当时时代背景的因素的影响,还有中国人对母亲的敬爱因素,以至影响至今,我们很多方面都有“母亲化”母校、母亲河......
加之中国人认为菩萨充满智慧理应是慈祥的模样,救世人于水深火热之中心怀。这就是为什么菩萨形象会“女性化”的原因所在。
画画可以满足和启发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绘画一样“无中生有”
人类的文明进步是“无”到“有”,想从无到有,就必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一点,神话和绘画都有很大的贡献。
这是讲到神话一篇,神话固然是虚构的,但也有其价值所在,神话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理诉求,人们会以此神话应用于绘画之中,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神话的创造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作者讲到了人类文明大抵也是经历从“无”到“有”的经过,可以人类文明促进了绘画的进步,而绘画为了促进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
正如叶公超先生说“书评是作者和读者的见解和趣味的较量”一场较量下来肯定有输有赢,赢的是我领略了各时代的绘画风格,学会了各时代的绘画“美”,发现了绘画的历史功能,表达功能。
输的是在于该书作为中国美术史的入门书籍,则当之无愧是首选之书,当内容体例有所欠缺,讲了明末四僧“八大山人,石涛、渐江、石谿”主要风格,当讲到“清初四王”却一笔带过,并为介绍其详略。
蒋勋说的绘画的经过“观察、思考、表达”,从原始观察自然界,思考其中道理,加以表达自身的情感,则为一个有生命活力的绘画作品。
不仅作者表其意,读者也能从中品味作者的心境。我聆听了“美”,感受了“美”,这算的是一场关于“美”的鉴赏经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