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画了一幅大作,兴高采烈地给奶奶看。奶奶看了一眼,对画没啥反应,却看到了孩子被彩笔涂得五颜六色的手,质问道:“你怎么又拿彩笔!抹到手上是有毒的,吃到肚子里肚子疼,又要打针了!”孩子并没在意奶奶的话,继续给奶奶看自己的画。奶奶仍一个劲地数落孩子把手弄脏了。没有得到奶奶关注的孩子只能用哭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其实,孩子的世界很简单,家人是他的全部。孩子成功画了一幅画,想跟奶奶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但奶奶却对此视而不见,还把注意力放在了孩子脏了的手上。
很多时候,我们都像这个奶奶一样,不能看到孩子的世界,不能感受到孩子的感受,也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总是用成人的思维和眼光看待,在他们提出抗议的时候,还认为他们无理取闹,不听话。
孩子的世界,我们真的不懂。
孩子的感受,我们真的不懂。、
孩子的想法,我们真的不懂。
因为,我们已经忘记了,曾经,我们也是一个孩子。
卢梭曾说“他们总是用成人的标准来看待儿童,而不去想想他在末成年之前是个什么样子。”是啊,我们都曾经是孩子,但是,我们却已经忘记了。
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成长。孩子的成长不是消极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在不断的积极活动中反映客观现实──反映客观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反映客观现实和儿童主体之间的各种矛盾。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就是这些矛盾在儿童头脑中的反映。
孩子的成长是由于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成人的教。任何需要都是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即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一定客观现实的反映。需要是一种追求和倾向于某种事物的关系的体验,它是由个体和社会的需求所引起的反映和体验。需要可以表现为各种形态,动机、目的、兴趣、理想、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需要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经常代表着新的、比较活跃的一面,需要总是不断发展的。环境变了,周围世界变了,需要也会跟着变化。一种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另一种需要。
新的需要和孩子已有水平之间的统一和斗争,构成孩子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动力。
孩子心理上的新的需要和已有的水平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的。需要总是在一定的心理水平上产生的,也就是,需要依存于一定的心理水平。例如,2岁多的孩子,只会简单的口语就足以应付与家人交流的需要,而不需要学习什么书面语言。
孩子心理上的新的需要和已有水平又是互相斗争、互相否定的。新的需要总是否定着已有的心理水平,也就是说,心理发展的水平是满足不了孩子日益增长的需要。例如,一岁多的孩子,在会说 “爸爸”“妈妈”“爷爷”“宝宝”等简单的词之后,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很高兴。但随着交际需要,会产生新的需要,也就推动孩子进一步学习一些简单的句子表达。
在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下,儿童的新的需要跟已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不断处于矛盾统一的运动过程中,这就推动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这也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孩子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孩子的需要是内因,其他都是外因,教育是最重要的外因,是孩子心理发展的最主要的条件。
教育这个外因很重要,但要真正发挥它的主导作用,必须考虑孩子的需要这个内因,必须考虑孩子心理发展的新的需要和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父母也好,教师也罢,要想教育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研究孩子。只有在了解基础上的爱才是真爱。
为什么不如以前听话了?
为什么畏畏缩缩不自信了?
为什么开始说谎话了?
为什么非要故意对抗?
这些孩子成长中的“为什么”,我们经常搞不懂,因为,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
曾看过美国知名儿童心理学家路易丝·埃姆斯的著作《你的N岁孩子》,下面是其中一些关于6岁前孩子的观点,可以帮助父母们多多了解孩子。
孩子在1岁半到2岁半之间,反复穿梭于“和顺期”与“执拗期”。
从2岁开始“不”字当头,一意孤行,占有欲强,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其实这时候的“不”很多时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行为。
孩子3岁时,强硬的反抗态度开始改变,变得友善,平静,充满安全感,易于接受,也乐于分享。
但从3岁半开始到4岁,反抗又成了主旋律。这时候的孩子内向,焦虑,缺乏安全感,同时又意志力极强。他一方面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却又想支配外在世界,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4岁孩子心是活泼的,喜爱冒险,喜爱远足,喜爱刺激。这时候的孩子喜欢任何新鲜的事物,愿意接触不认识的人,喜爱到没去过的地方,同时4岁孩子发现自己比以前更有力量了。
5岁孩子开朗愉悦,懂事了、讲理了,一心要做个好小孩、讨妈妈欢心。5岁的孩子热爱生活,自得其乐,他们的生活跟现在、这儿息息相关,非常在意与自己相关的一切。不再那么吵闹,而是安静了、有节制了、更顾家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够衡量自己的能力,也学会了自我控制。如果一次次的尝试换来的时一次次的成功,孩子也就建立了自信。
孩子到了5岁半,便会变得迟疑不决,懒散闲荡。
孩子进入6岁,就迎来了人生第二叛逆期,个性极端两极化。孩子的中心由妈妈变成了自己,开始希望事事按自己的意愿。6岁孩子争强好胜,对失败难以接受,同时在很乖和很叛逆两个极端游走。与妈妈的关系也游走于两极之间,他既深深地依赖妈妈,又同时尝试要自己站起来,心理上希望不用依赖任何人。对“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还分不清楚,经常出现顺手拿走别人的、他喜欢的东西。
另外,孩子的世界还有很多成人未知的,需要了解,需要探索。比如:
孩子拥有皮肤饥饿。
科学研究表明,所有的温血动物一生下来就有被触摸的需求。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生长迟缓,并会有不正常的行为方式,甚至对自己失去希望。常在亲人怀抱中的婴儿能感受到爱与安全,因而生长得更健康,相反,如果孩子长时间处于“皮肤饥锇”状态,则会引起发育异常以及行为障碍等。
婴儿出生后,不仅需要父母的照看,更需要心理和感情上的关怀和爱的抚慰。婴儿是通过母亲注视自己的眼神、温柔的表情和充满爱意的微笑来感受母亲的爱的。我们要重视孩子的情感需要,多拥抱、多抚慰自己的孩子,多与他们交流。拥抱是治愈孩子身心伤害的良药,父母要重视拥抱,并最大限度地开发拥抱的功能。
人体互相间的接触和抚摸的需求是天生的,婴儿对这种需求显得尤为强烈,他们更需要父母经常性的爱抚。皮肤接触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形成了 “皮肤饥饿”,孩子的皮肤饥饿可以通过父母的拥抱和爱抚缓解。得到父母温柔爱抚的孩子,身心都可以获得更好的成长,但如果在家庭中得不到这种爱抚,便常常采取不正常的方式来自我满足。比如上学后与同学之间互相推拥挤压,或拥在一起乱撞,甚至寻衅打架等。
孩子有安全感,父母不用过分担心。
深度和空间知觉是对一个物体是在多远、多深的认识。最有力支持这个结论的是吉布森的视崖实验:
实验装置的中央有一个能容纳会爬的婴儿的平台,平台两边复盖着厚玻璃。平台与两边厚玻璃上铺着同样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紧贴,不造成深度,形成"浅滩";另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相隔数尺距离,造成深度,形成"悬崖"。
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装置的"深"、"浅"两侧招唤婴儿,观察婴儿是否拒绝从有深度错觉的"悬崖"一边爬向母亲,借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发生。实验证明,出生六个月左右(甚至更早些)的婴儿,尽管母亲向他(她)招手呼唤,诱导其爬向母亲,但均被拒绝。这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深度知觉的能力。
当婴儿探索这个崖时,更有趣的是心率通常减慢。这个发现证明,他们主要是对视崖的好奇而不是害怕。孩子早早就有了空间、深度知觉,你要做的是多多陪伴,而不是唠唠叨叨地阻止。
孩子听知觉有其发展规律,不要强求。
人们知觉一个新的事物,首先只能对这个事物有笼统的、不精确的、初步的综合印象,然后开始深入分析,进一步理解这个事物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你所认为的,并不能代替孩子。孩子还没发展到能够理解事物时,你的说教都是无效的。甚至在初入学儿童的知觉中,常常表现出笼统的、不精确的分析综合的特点。一年级,甚至部分二年级学生,在知觉事物时,都往往只限于对事物的外表的认知和叫出名称,而不能深入地全面地对事物进行分析概括。例如,他们很容易把相似的数字6和9、拼音b和d、p和q混淆,这也说明了低年级学生知觉的不精确性。
我们长大了,总以大人的眼光自居,用自认为的标准答案强加于孩子身上。其实孩子的世界很简单,如果我们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会有所偏差。我们不要忘了曾经我们也是孩子,另一方面,请别把孩子当成孩子。孩子与我们都是平等的独立的个体,但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呵护才能更好成长。我们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孩子的感受,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