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治长4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原文】(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通译】

        子贡说:“老师传授的诗书礼乐等知识,通过听闻可以学到;而老师所说的天性与仁德,单单听闻是很难学到的。”

  【学究】

        子贡对于知识和道理做了很好区分,也就是学习知识技能,通过老师传授就能学到,但人性本源和仁德单单通过学习是难以得到的,必须通过自己实践才可以悟透。

        佛教说到信解行证,很好明示了人在探索人性本源的四个阶段,与此段文字很是应景。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说的也是同一个意思。在生活实践中,得来知识并不少,证得人性何其少,便是如此。可见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原文】(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通译】

          子路在听到道理而不能践行,唯有担心又听到什么道理。

  【学究】

        这就是日常生活真实写照。道理越来越多,实践越来越少,越是没有进行实践,道理就会不断涌现。于是我们就活在道理中,看起来特有道理,只是很难找到自己本性。

        一个谎言需要无数个谎言去圆,越圆谎言越多,最后就活在谎言中。生命本性就会淹没在谎言中,而为了不至于谎言破灭,就会找到一堆理由来维持谎言存在,恐惧就随之而来。所谓假面人生就是这样维持着,那还有人性和仁德吗?

  【原文】(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通译】

        子贡问道:“孔圉为什么谥号给了一个(文)字呢?”孔子回答说:“他敏锐又好学,不耻下问,这样的求学精神才被尊为孔文子呀。”

  【学究】

        既然要实证,那么孔圉这样追求学问被冠以“文”这样的谥号呢?这不是有些矛盾么?子贡自然对这些有疑惑。孔子给了经典的回答。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求学的精神,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有了这种精神才能探索学问精要,更重要的是这里不是在单纯追求知识理解,而是在实践过程中自己体验和知识之间出现矛盾时,去询问他人的体验感受,这是一种实践印证。自然会得到这样的礼遇。(古时得谥号者必定是标杆式人物)

    【原文】(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通译】

          孔子说郑国大夫公孙侨有四种君子之德:“自己行为庄重,对待君王恭敬,养护百姓以实惠,役使百姓有法度。”

  【学究】

        这里孔子很赞赏郑国大夫公孙侨是一个真君子。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自己很严谨,对上恭敬,对下恩惠,用民以法度。可见公孙侨通透治理国家的法则,是一个懂人性,明仁德的治理人才。

        管理国家就是一种实践,没有太多高深理论,就是掌握人性本源和仁德之要,做到“公心为上,用心为实”便是真的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境界。

          仁德是要通过实践来印证,这是这段文字的要旨。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原文】(5.1) 子谓公治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通译】 ...
    钱江潮369阅读 1,152评论 0 2
  • 【原文】(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钱江潮369阅读 394评论 0 2
  • 大家好,我是许昌市实验小学二(九)班的盛梦洋,我是一个活泼开朗,天真可爱,热爱生活的小朋友。我喜欢读书、跳舞和...
    盛盛盛姑娘阅读 699评论 0 1
  •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钱穆译文: 曾子说恩的心,这样:“对死亡者的送终之礼能谨慎,对死亡已久者能不断...
    azao阅读 482评论 0 0
  • 我遇到一朵云,一朵像长颈鹿的云 它伸长了脖子,从我的天空飘过 我躲在脖子下面,随着云跑了起来 我找不到我的影子,它...
    猫妞不炒菜阅读 274评论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