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5.1)
子谓公治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通译】
孔子对公治长(孔子弟子)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你,虽然被关在牢狱之中,但不是你的罪过。”于是,孔子就把自己女儿嫁给了公治长。
【学究】
《公治长》开始深入探讨仁德。从把女儿嫁给还在牢狱之中的公治长开始。
公治长是孔子弟子,因何罪过而入狱并不清楚,但至少孔子很清楚公治长为人以仁德为上,所以即便公治长还在狱中,还是把女儿许配给他,令他成了自己女婿。一是孔子明白公治长为人,二是给公治长一个信心。
孔子这样的行为才是告诉大家什么是仁德,人在低谷时,会出现墙倒众人推,有一个这样的贵人是多么难得,而且不顾身家性命支持,这也是仁德所积累的福报。
【原文】(5.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通译】
孔子对南宫适(孔子弟子)说:“国家有仁德,他有官做;国家无仁德,他也可以免于刑罚。”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学究】
孔子对南宫适认识可谓不深刻,能把自己侄女嫁给他,可见孔子对弟子南宫适重视程度。站在国家高度看弟子仁德,也就充分说明了孔子对仁德是何等看重,从自己弟子和家人的链接来极力推崇仁德认知和推广。
在社会中有这样冷静的眼光是非常独到,这也是一种自信,只有自信的人才会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让世人刮目相看。形成自己独特人格魅力,就在于对仁德的理解和践行。
【原文】(5.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通译】
孔子对宓不齐(孔子弟子):“你真是个真君子,鲁国无君子,你是从那里学到的呢?”
【学究】
孔子通过对弟子子贱的仁德评价,来说明当下鲁国何等的缺失仁德。而把子贱看成是鲁国的第一君子,可谓孔子对子贱的评价。
可是子贱的仁德又从哪里学到的呢?子贱是自己弟子,那一定是从自己那里学到的。此刻孔子俨然变成了仁德推广的典范。说自大确实有点,但这是一种自信,也是一份承诺,更是一份责任,全力推广仁德的民风。如果在一个组织和团体中,出现思想混乱时,有人站出来说“我来”时,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孔子做到了,堪称万人师表并不为过。
【原文】(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通译】
子贡问孔子:“那么我怎么样呢?”孔子说:“你就是好比是一种器具。”子贡问:“那是什么样的器具呢?”孔子说:就是一种祭祀用装粮食的器具。”
【学究】
孔子连说三个弟子的仁德,于是子宫就问自己的仁德如何。通过孔子和子宫的一问一答,说到子贡是可造之器,是能够传承仁德的人。可见孔子对子宫评价的高度。
可造之器是老师对弟子最高肯定和认可。子贡是孔子非常得意的弟子,把传承仁德的任务交给了子贡,也是量才录用,因人制宜。孔子在那个时代就能做到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是最早人力资源的起源,可见孔子的确是一个用人高手。
仁德在孔子弟子和家人中慢慢开始深入,逐渐透彻,留香齿口,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