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两年的调研发现,二年级以上45%左右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有20%左右的厌学情绪非常严重。专家说,厌学似一股旋风席卷,它像病毒般的在我们的校园中恶性传播扩散,笼罩面越来越大,厌学使学生消极地对待学习生活,对书本学习失去了信心,产生厌倦的情绪,持冷漠甚至敌意的态度等心理状态,以及在行为方式和生理现象上的不良表现。作为一种心理的状态,不是那么特别的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的问题。
无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城镇还是乡村,小学还是中学,厌学现象都普遍存在。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种表征,我国中小学生厌学的现象有愈来愈严重的趋势,学习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基本任务,也是当代孩子苦恼的主要来源之一。那么小学生厌学有哪些主要原因呢?
第一,枯燥乏味的教学与教师行为的师范导致了学生的厌学 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是引起学生厌学的最直接的原因,很多老师教学的理念陈旧,方法单一,教学枯燥乏味,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偏爱成绩较好的配合老师行为的学生,讨厌叛逆、不守纪律、不听话、成绩差的学生。
在处理学生矛盾时,难做到一视同仁,喜欢的学生就网开一面,问题学生不问青红皂白就去批评惩罚。学生产生反感,就不会认真对待这位老师所教的课。学生喜欢的老师带的课学生一定学的好,不喜欢的老师带的课一定学的不太好。
第二,学习困难,成绩不良,人际关系障碍导致了自信心的缺失 学生感到学习困难比例很高,调研发现,一年级有28%还多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三年级比例30%,六年级比例约48%,几乎一半的学生觉的学习有困难。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却得不到及时克服,导致基础不牢,课堂上不容易听懂,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果越来越差,跟不上,自信心必然降低。一部分小学生从小学就是失败,没有成功过,他们便放弃了学习,因为经过努力也不行,虽然知道学习重要,可认定自已学不会,最初是不会学,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没有打好基础,老师也不待见了,干脆不学了。
还有的学生长相和穿戴,以及家庭背景的原因,受到老师能忽视或者歧视,甚至拒绝,变得不去学习。也有学生不冷不热,安静听话,不惹是非,却被老师忽略,也不爱学了。像老师眼中的刺头就更不用考虑了,肯定是老师排斥的对象,心中只想与老师对抗,根本无心学习。
第三,繁重的课程负担和沉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产生了厌倦 调查发现,有些学生认为老师布置作业太多的约占21%,反映家长布置作业,课外补习班造成作业太多的有7O%。加上社会家教的机枸、特长班、补习班、提高班都很火爆。学生经常出了这个校门又进那个校门,负担过重,抹煞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特别好的学生不觉得负担重,而少数的学习不好的学生也不觉得负担重,负担重的就是中间一大部分,他们特别想学好、考好,可难度特别大,导致被动负担多而主动学习少,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无心中增大了孩子们的压力。
第四,家长和老师的高度热情和背后的冷漠,造成了小学生的心理落差很大 家长和老师把学生的学习看得高于一切,那么对学习赋予了高度热情,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把生活中的一切都包办代替,孩子什么都不用干,只要学好就行。过分的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绩,不顾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水平,要求过高,不允许孩子有任何懈怠,一旦在学习成绩上达不到家长的要求时,家长就容易心理失衡,粗暴对待孩子或悲观失望,造成孩子对学习的恐惧,或者失去信心,容易否定自已。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帮助,反而造受家长的责骂,老师的批评,让孩子感到非常无助,对自己产生怀疑。
对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讲,家长和老师是他的重要呵护者,如果孩子经常遭到家长和老师的歧视贬低,就像尖刀一样把孩子的自尊自信慢慢削平。当老师这样对待学生时,会影响到其他学生也来贬低这个学生,并使这个学生威信大跌。在中小学生中,同伴起的作用甚至超过老师和家长,如果被同伴排斥,造成孩子心理落差变大,一定产生惧怕学习,害怕学习的心理。
第五,班容量过大,不能有效参与到学习互动中,老师采取观望的态度 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造成好学校办限,差学校学生越来越少,学生都往好学校挤,每个班学生能达到六七十个,老师根本顾不过来,老师再有能力,再有爱,也 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更别说解决孩子的个性问题了,绝大部分学生参加不到教学互动中,只能成为学习的傍观者。
第六,小学生自身因素,给小学生厌学提供了可能性 学生的认知水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差异随着年令的增大而增大,学生的评价由他评转入自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唯一的权威。从三年级开始,孩子的道德判断发生了改变,不再天条件的服从和信任老师了,对老师的要求逐渐增多,不一定都能听老师的话,对老师的要求不予配合,可能我行我素,不去好好学习。
厌学表面看是家长、老师、学校造成的,其实很多时候老师、家长、学校是无奈的,社会激烈竞争时代,考试制度和应试的紧箍咒,是不可能让家长、老师、学校松懈的,国本位,家本位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影响着教育前进的步伐,看似小学生的问题,确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