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不难理解,讲的就是真正对一个人好的东西,往往不那么容易被人接受。
国人生病不喜中药喜西药,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中药味苦而涩,气大而足,需要捏着鼻子一口气灌下去;西药多为颗粒,胶囊,无气无味,外表甚至包有一层糖衣,温水冲服即可。(当然,此例并不十分恰当,中药和西药都是良药)
古代的皇帝多宠奸臣而恨忠臣,非因其不识忠奸,而是因为忠臣总是摆出“陛下,要以江山社稷为重”这一道,这种忠臣我称之为“直臣”,直臣不懂什么厚黑学,也不懂得揣摩皇帝的心理。“一件事,对国家不好,对百姓不好,我就要讲出来,皇帝诛杀我九族,说明他是昏君;皇帝杀不杀我,我都会青史留名”,海瑞就属于这种“直臣”,相比于严嵩,海瑞在政治上太理想化了,他以为皇帝就希望国泰民安,不需要自我享乐。而嘉靖皇帝深知帝王术,他既重用奸臣为自己敛财,又用忠臣为朝堂除秽。
就像《大明王朝1566》中的长江黄河论:
“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浑,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那清过?长江黄河都灌溉了流域内所有田地,哪能因水清水浑就偏废不用?”
长江譬如清流,黄河譬如浊流,长江泛滥了要治水,黄河沙多了也要治沙。长江黄河不可偏废,哪有忠奸之分,既用清流治国,又用奸佞敛财,才是帝王之术。
忠言未必逆耳,徐阶扳倒严嵩,解除了严党之患,功自大矣,却没被清算;郭子仪中兴之臣,兴唐一朝,功亦大矣,亦得善终。就在于他们懂得逆耳忠言皇帝是不爱听的,所以就把自己的姿态摆得很低,避免功高盖主。而李世民多次想杀魏征,就是因为魏征给他难堪。“虽然你是对的,但你不至于当着朝堂之上那么多人大声反驳我吧,还用唾沫星子喷我,我还要不要面子啊”,太宗皇帝如是想。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不好的话。
你拿着自己写的很满意的文章,让别人提意见,其实你要的不是意见,你要的是夸奖和称赞,意见可以有,但还是希望对方总体上肯定自己。
“X君,你看看我这篇文章如何!”(高高兴兴地去问)
“语言华丽,所言空洞,多泛泛之谈,缺乏具体支撑”(冷漠脸)
“好吧”(多少会有点不高兴的)
尤其是自己没有去问,对方主动来提意见的情况,虽然说了要兼听则明,但还是会不太高兴。
“我明知道你说的是对的,但你说话的语气和采取的方式让我生厌,以至于这次谈话我忽略了你的正确性,而记住了你嘴脸的自以为是”
对于逆耳忠言我是愿意去听的,对于以此为幌子,卖弄自己的学识和优越感的,我是极度反感的。
“你的话是正确的,可你找我说这个,不是为了让我真的理解这个问题,而是为了卖弄自己的优越感,好像你高人一等”
而直言不讳也并不意味着口无遮拦,人要对自己说出口的话负责,语言需要加工。在原则性的问题上不让步,把你要说的难听的话,变的好听一点,双方都好接受,忠言或许也不会那么逆耳了。
在此,希望大家珍惜身边直言不讳的朋友们,直言或许只是对你没有防备。直言虽然逆耳,但是多听听,耳朵能够接受的“音域”也许会变大吧。
或许我有理由怀疑明朝的那些忠臣,他们不惜身家性命,也要死谏,不是为了江山社稷,而是为了自己心中文人的傲骨。他们或许是自私的,不允许自己自幼所学的圣人之说化为幻影,因而一个接一个的飞蛾扑火。他们自私到愿意拿自己和族人的生命,也要换一个清名,换一个理想。可悲乎? 可叹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