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自改革开放后的黄金发展时期,秉持着吃苦耐劳,拼命硬干的精神,不少人成功打破了家徒四壁的困境,为家人带来更为优渥的环境。时至今日,大部分人在时代熏陶下,仍旧埋头苦干,想要紧迫地做完自己所有工作任务、或尽快完成学习目标;在同龄人的追赶和老辈子的督促下,不停压榨自己的潜力,内耗精神,承受巨大压力。而在这种紧迫下,省出的时间还要学习额外的技能,以图提升自身的才能。或许他们以此为荣,对年轻人产生一种优越感。即使在办公室的打工人,每天收到众多标重‘紧急’的任务或信件,也不禁感到精疲力尽--因为这些任务或信件的发送人认为自己的任务比任何人的都要重要,是必须立即完成的。同样,当年轻人对要求的紧迫性进行反驳时,他们通常称之为“懒惰”。
生死外无急事。诚然持续的吃苦,做事,能极大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力和潜力,但犹如狼来了的故事,人一直保持高强度状态进行任务,原先高强度的状态就会衰减下去,即使保持和之前模式一样,也不会提起兴趣。年轻人的“躺平精神”是以‘不竞争’的姿态来减少焦虑、规避压力的一种生活态度,值得注意的是,此‘懒惰’并非真正完全消极懒惰,而是对过度内卷、必须拼命才能生存的社会氛围的一种被动反抗,希望有更多属于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不是在拯救生命,那就算不上紧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