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大师的新书,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
先发第一章的上来。
形成(Becoming)
世间万物都需要额外的能量和秩序来维持自身,无一例外。我知道一般来说,这就是著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即所有事物都在缓慢地分崩离析。
适用于所有事物的抽象描述。需要不断更新的软件产品,需要不断维护的人际关系,需要不断拓展的大脑认知,需要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
全新的电脑也会有僵慢卡死的那天。芯片会老化。程序会出故障。刚刚发布的新软件立刻就会开始出现损耗。而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和你没有任何关系。我们的工具越复杂,就越需要(而不是越不需要)我们的照料。事物对变化的自然倾向无可避免,即便是我们熟知的事物中最具吸引力的那个——比特。
软件越复杂,越需要不断的升级维护,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大的软件问题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软件工程经验告诉我们,完美的重构是必须建立在完美的测试系统基础上的,而测试系统几乎不可能做到完美。再加上时间越久的软件产品必然伴随着陈旧的技术,重构软件成功的几率越来越低。其最终效果也会被利用新技术重新开发的软件所取代(至少从口碑上)。最好的例子就是Windows和Mac OS。但如今,Mac OS随着版本的不断迭代以及用户数量的不断攀升,bug也越来越多,安全性也逐渐下降,“必然”地走上了Windows的旧路。期待新一代操作系统的到来,当然,可能已经不再是那种传统的操作方式了。
永远是菜鸟是所有人的新设定,这与你的年龄,与你的经验,都没有关系。
在21世纪,在互联网、材料学、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想在政治和商业上持续成功,“经验和历史”只能作为辅助。“活到老,学到老”将是所有不想被时代抛弃的人一生的主题。
今天,我们渴望无时无刻地和朋友保持联系,但在从前,我们只是每周,最多每天才和朋友联系一次。但新事物还是源源不断地被我们发明出来,它们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欲望,新的向往,新的需求,也在我们的思绪里挖出了难以填满的新的沟壑。
对于人和人便捷交往,在空间维度的终极的形态应该是全息、VR、AR,而最近几年越来越流行的穿越元素体现了人心中对于跨时间维度交往的渴望,而时间旅行(尤其是回到过去)却已经在科学上被证明不可实现。可想而知未来结合VR与穿越元素的游戏一定会十分火爆。
没有不适的世界会停滞不前;某些方面过于公平的世界,也会在其他方面上不公平得可怕。乌托邦中没有问题可烦恼,但乌托邦也因此没有机遇存在。不过,反乌托邦和乌托邦都不是我们的归宿;我们的归宿会是“进托邦”(protobia)。更准确地说,我们已经到达了进托邦。进托邦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变化的状态,是一种进程。在进托邦的模式里,事物今天比昨天更好,虽然变好的程度可能只是那么一点点。
这一点与市场经济的核心不谋而合。于政府而言,需要保证的是市场的公平机制,并及时严惩不公平现象的发生。政府且千万不可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意干预市场,尤其对于大政府而言,如何避免既得利益者利用权力干预公平事关生死存亡。相信市场机制会让市场本身越来越好。
今天的问题来自昨天的成功。而对今天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又会给明天埋下隐患。随着时间流逝,真正的利益便在这种问题与解决方案同时进行的循环扩张背后逐渐积累起来。
微软Windows团队和office团队的血泪史与光荣史。
或许在文明和科技进步的这个阶段,我们进入到了一种永恒而无止境的现在,不会有过去和将来。乌托邦、反乌托邦和进托邦统统消失,只有盲目的现在(Blind Now)。
在互联网的知识与资源共享的大背景下,个人力量的崛起带来了沙堆效应,没有人可以预测下一秒世界会有怎样的变化。当一个人可以在自己家里用3D打印制造武器,科学家在用纳米技术改变着各种动植物的基因的时候,每个人的活动都有可能给整个世界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却没有人知道事情的发生。没有过去和未来,只有现在。
不仅是过去,我们没能想象出网络会变成什么样子,直到今天,我们仍然看不清网络变成了什么样子!我们把网络绽放出的奇迹当作理所当然。这种视角如上帝般不可思议。仅需几下点击,你对世界上某一点的观察,就可以从地图转换成卫星照片,继而再转换成3D图像。想回顾过去?网上就有。你还可以聆听所有发微博、写博客的人每天的抱怨和说辞。我怀疑,天使观察人类的视角是否能够比这更好。
反正孙悟空和哈利波特肯定是做不到横跨地球半秒钟延时的即时通讯。
在当时,任何蠢到把上述一切鼓吹成是不久后的未来的人,都会面临这样一套论据:全世界所有公司的投资加起来,所得到的钱也不够供养这样一个聚宝盆。网络今日取得的成就,在当时看来是不可能的。
如果不是大部分人都不看好,怎么会有创业机会呢。大公司的愚昧不前(当然很多时候是被迫的),是小公司崛起最好的垫脚石。
这些用户创造出的频道在经济方面毫无意义。制作它们的时间、能量和资源来自哪里呢?答案是:来自受众。参与行为所携带的营养推动普通大众在撰写免费百科全书、制作平光轮胎更换的免费教程,以及分类整理参议院投票这类事情上,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这种模式在越来越多地支撑网络运转。几年前的一项研究发现,只有40% 的网络内容是以商业形式创造出来的。支撑人们创造其余部分的,不是责任,就是激情。
当人们把越来越多的时间放到互联网这个平台上的时候,“存在感”成了一种社交货币。微博上的排名与学校的大红榜对人们有着同样的吸引力。为了登上各种各样的排名榜单,人们纷纷拿出自己最擅长的技能,在互联网上免费的提供自己的“作品”,期待别人的赞许,甚至是谩骂。
这种对于参与的原始冲动已经扭转了经济,并且还将在社交网络的氛围(众愚成智、蜂巢思维和协作行动)中稳步转换成社会的主流。
可以说,“存在感”是人作为社会动物的最根本需求。
网络会越来越像是一种存在,而非20世纪80年代大名鼎鼎的赛博空间那种你会前往的地点。它会像电一样,成为一种低水平的持续性存在。它无处不在,永远开启,暗藏不现。到2050年,我们会把网络理解成一种场景。
几年前,当我们坐在电脑前面,用着有线宽带在网络社区和网络游戏中与虚拟的朋友互动时,只要我们不想完了,就可以关闭电脑,回到真实世界中;现在,移动互联网遍布天下,人人都拿着手机,我们用手机支付、社交、娱乐、认知,似乎快要离不开互联网了(实际上已经很大一部分人觉得离开手机无法生活);未来,当3D打印、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成熟后,人类再也离不开互联网了。人类的大脑被永远的连接到了一个超大的地球国度里面。
但是问题在于,仅就互联网而言,什么都还没有发生呢!互联网仍然处在开端的开端。它只不过在变化而已。如果我们能够乘坐时光机前往30年以后,再从那时的视角来回顾现在,我们就会意识到,在2050年,大部分运转人类生活的伟大产品,在2016年以前,都还没被发明出来。
科技进步的速度总是超乎想象。指数级别的增长,任何人都无法预测十年以后的未来。
未来的人们查看的会是全息投影,佩戴的会是虚拟现实隐形眼镜,呈现的会是可以下载的形象,操作的会是人工智能界面。他们回溯时会说,哦,你们那会还没真正地拥有互联网呢(没准互联网在未来已经有了别的名字了)。
嗯,超联网。
所以真相就是:此时此刻,今天,2016 年,就是创业的最佳时机。纵观历史,从来没有哪一天会比今天更适合发明创造。从来没有哪个时代会比当前、当下、此时此刻更有机遇,更加开放,有更低的壁垒、更高的利益风险比、更多的回报和更积极的环境。未来的人们回顾此刻时,会感慨道:“哦,要是活在那时该有多好!”
创业者总是那群能在一片哀叹声中发现机会的人,别人在抱怨,他们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