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一直以来对于海洋诞生生物都深信不疑,原因无非是我之前提到过的水面的保护和海洋物质种类多,可是我之前也同样说过,生物是物质种类多了以后才能多起来的,而不是生物多了,物质种类才变多。
不可否认现在的人类确实能造出新的物质,但是要指望刚刚出现的生物就有这种能力,那是不是太高看生物的能力了?从小到大就学的凡事要循序渐进的规律你们都忘了吗?
《地球成长史》的作者显然就忘了这件事,他只看到了前人列举海洋物产丰富的事情,却忽视了凡事循序渐进这个再简单不过的规律,以为真的是“生命诞生才使得物质种类丰富了起来”这个很明显的假话,不过不得不说,他很成功,他相信了这个结论,最终让绝大多数人都相信了这个结论。
不过现在的我不相信,可以说我曾经也相信过这种说法,当初还写过海洋面积缩小的原因,生物登陆到陆地上之后会表现出的习惯以及本能。
当初那篇文章得到了很多人的夸奖,可是习惯全面思考事情的我却总觉得欠缺什么,当初我还是从大家习惯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生命需要水,需要氧气,有了这些才有了生命的诞生,当初我是从尘埃沾染灰尘的角度来解释海陆变化的原因,水的密度并不比陆地小多少,所以在长期压力的作用下最终会有一些承受能力低的地方塌陷,然后海陆变迁中有一些生物就因为陆地被挤压抬升而到达了有水,但是却和大海分开的地方,因为水越来越少,它们不得不选择到达陆地求生,随后大家为了争夺已经并不丰沛的水而争斗,进化,最终拥有了越来越复杂的生命结构。
但是这只能说明可能的趋势,却还是不能解释开端,当初我还设想出一种在水陆交接处拥有外消化系统,通过液体的沾染将其他物质变为身体一部分的能力的生物,认为那可能是生物的开端,随后生物因为摄入物质种类变多而开始了新的进化过程,向陆地发展,向海洋发展…这似乎能够跟得上《物种起源》中人类对生物的认知,但是仔细思考却还是不完美。
在这种说法下,生物是诞生在海陆交接处的,这和《地球成长史》中生物诞生于海洋中的结论不符,这种生物必须要诞生在海陆交接处才行,否则这样的生物不能控制摄入物质的数量的话那它的结果就必然是死亡。
这种生物如果存在过的话,那海洋对于他们来说比陆地更加危险,因为陆地上它们可以控制能量的摄入,而在海洋中却会因为摄入能量的复杂而死亡,海洋中庞大的压力会让这种生物身不由己的化为普通的物质。
随后我就重新开始思考生物的开端,从当初的碳,水,氧气变为固体,液体,气体几种物质状态的组合。当然,与此同时我对《地球成长史》中地球的开端是岩浆,稀薄海洋的结论也产生了怀疑,我没有证据证明他是虚假的,但是这并不能妨碍我反方向思考,我从生物从简单到复杂开始思考,从地球是极寒中升温开始构思。
这样一来,我发现很多事都说的通了,从高温开始,很多物质都会因为活动剧烈而充分反应,当温度降下来之后它们就不那么活跃了,而这样的环境实在不适宜生物的产生,而《地球成长史》中所说地球一次次降温,又升温的痕迹被归类为太阳活动异常,所以地球温度下降的说法虽然也说的通,但是真的没有其他说法能解释吗?
当然可以,如果是从低温开始,那么《地球成长史》中强行解释的变化很自然的产生,首先生物的产生,生物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在升温的过程中,物质会逐渐活跃起来,生物会由相对简单到物质组合变得复杂起来,一种种物质的加入正好可以满足生物逐渐复杂起来的变化。
其次,升温过程中物质会发生物态变化,然后星球物质会因为物态变化而从其他物质中分离出来,原始大气稀薄,原始海洋稀薄,的原因不正是如此吗?因为发生物态变化的物质少,或者其中的元素就有些单一,生命难以生存。
再然后,温度高到一定程度以后,更多的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固态变成液态,液态变成气态,有些物质会因为一些能和它们发生反应的物质的影响而溶于液体,这些物质的加入不正好使海洋中物质种类变多吗?至于空气,物态变化中液体会变为气体的结果你真的没看吗?
或许有人说这解释不了冰川活动以及生物因此灭绝的结果,那物态变化带给生物的影响,带给星球的影响你们真的就想不起来吗?温度上升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物质都是外星的物质吗?都是不属于地球吗?这种物态变化中难道生物不会受到影响?
如果你理解不了,那你可以想想如果你的皮肤化成水会怎么样?如果你喝的水变成气体会怎样?如果这结果你都想象不到的话,那我对你也不用多说什么了,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对于生物的影响是巨大的,通常只有那些摄入变质物质数量较少的生物能存活下来,而他们能生存下来的结果自然是先前没有争夺到大家都需要的那种物质,所以不得不进食其他食物来充饥,结果就在下一次生命的进化进程中占据了优势,甚至成长为一段时间内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