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义其实之于每个人都稍有不同,但其实目的都是感受生活。很多人都说:梦想是可以环游世界,其根本推动就是体验不同的生活、看不同的风景、认识不同的人。按照这样的理解,生活比梦想重要得多。
我们都是普通人,会习惯于一成不变的有规律的生活,会对舒适、安全的环境产生依赖,会接近相处起来让我们舒服的人。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会使我们有这样的念头:迫切想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安全区,去遥远的那一方体验更多未见识过的事物。当我们走过越来越多、越来越长的路,当我们的双眸凝视过的东西渐渐繁多,当我们的嗅觉感受到更多的不同味道的交织,当我们的生命受到外在生命的鼓舞和震撼而变得更加厚重,我们的生活会因为这样而变得更加宽容、更加美好,于是我们行走万里、身心力行希望目光所及的是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
生命可以有别的可能,这是看了毕淑敏的《非洲三万里》最大的感受。在此之前,对非洲的印象也只是停留在炎热、贫穷的肤浅层面的认识,这个看法大概是很多女生看了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之后得到最为直观的感受。其实在一页一页翻看这本书也在字里行间逐渐地了解到更多关于非洲的生活、历史、文明,跟随着毕老缓慢而又节奏的脚步一步一步地接近这个古老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国度。此时非洲给我更多的感觉是热情、明快和强大的生命力。
在此之前我也并不知道长颈鹿的舌头是紫蓝色的,以前去过动物园也没有仔细观察过长颈鹿,只觉得它们太高了,一直觉得它在看我们人类应该会有种兵临城下的感觉。书中提到毕老亲自尝试投喂长颈鹿的情景尤其深刻,“长颈鹿又一次以它紫蓝色的舌头在我的掌心卷过,将一种属属于动物的温度传递给我,那一刻,我心中突然溢满一种沟通的感动”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生命在交流,一个生命对另外一个生命存在的悸动。小时候的我常常拿一些家里剩菜剩饭去喂一些流浪猫,有好几只小猫会在“护送”我去学校,动物其实都是通人性的,它们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回赠我们的好意。文中也有一节写到海豹的生存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是纳米比亚,当地政府公开允许猎杀海豹,而海豹又常常被当成是海狗,李代桃僵。落后和贫穷还是最根本原因,愚昧滋长着冷血和残忍,希望在日渐的经济和教育发展,这个问题会得到改善和根绝。善待每一个生命,地球需要更多的生物多样性,更需要我们付出多一些爱去维持这个平衡,因为每一个生命的可能性都不应被抹杀。
毕老师说非洲的狂野是一种让人获得静谧、缓慢、平静的幽深存在,潜藏一种深不可测的危险,即便这样你还会感到一种安宁,恰是我们最卑微的生命面对大自然的辽阔、未知的敬畏和坦诚。在现在生活充斥的快节奏和智能化,我们面对更多的是冰冷的电子产品、精心打造的日常用品,在非洲这里可以让生命回归到最为原始的状态,纵横的大地上自由奔跑的野生动物和我们共舞,像史诗般的青尼罗河瀑布在震撼我们的心灵,“你可以不被它慑服,但你不能不被它打动”,这也许都是每一个在非洲被感触过旅行者的真实感受。
生命就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过程,而旅行就是这个变数里最大的未知,而非洲——神秘的境地会给予这个变数无限大的可能。将梦想付之于生活,生活会回报我们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