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中村的"三和大神",到了非洲成"巴菲特"
上周和城中村的Tony老师聊天,他突然说想辞职去埃塞俄比亚开理发店。"那边剪个头300块人民币,我在深圳剪100都嫌贵!"
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在肯尼亚遇到的中餐馆老板老陈。这位曾经在东莞工厂打螺丝的湖北老哥,现在每天只做三桌饭,每桌收5000先令(约300人民币),食材还是从国内海运来的豆瓣酱和老干妈。"当地人月工资才2000人民币,可他们觉得中国菜是奢侈品!"
这不是个例。我的读者@阿杰在坦桑尼亚卖二手手机,收一台国内淘汰的iPhone7只要800块,翻新后卖3000,相当于当地人三个月工资。"他们根本不懂验机,看我穿POLO衫就觉得是专家。"
这些故事背后藏着残酷的真相:我们眼中的"底层技能",在欠发达国家可能是降维打击。就像深圳三和人才市场那些"日结大神",干一天玩三天,放到非洲可能就是"坚持长期主义"的典范——毕竟当地人更习惯"今天有钱今天醉,明天饿肚子明天说"。
二、你以为的"全民内卷",只是幸存者偏差
在深圳科技园加班到凌晨的程序员,很难想象全国还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我们的日常样本,早已过滤掉那些"没能力留在大城市"的人。
举个栗子:去年帮老家表弟找工作,发现县城美团骑手平均月薪3500,还要自带电动车。而他的初中同学,因为偷电瓶被抓过三次——这就是很多小地方的真实生态。
这种"幸存者偏差",让我们误以为"所有人都在拼自律"。但信用卡逾期数据暴露真相:2024年央行报告显示,全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超1.2万亿,其中80%来自三四线及以下城市。那些在大城市送外卖的小哥,可能正是老家唯一一个"会用信用卡分期"的明白人。
三、当东亚卷王遇到"躺平大陆":降维打击的三重法则
1.基础技能碾压:会用Excel就是"金融专家"
在乌干达做工程的朋友告诉我,当地会计连VLOOKUP都不会,他随手做了个工资表模板,被项目经理当成"高科技"。"他们觉得能同时打开三个Excel窗口的人,就是天才。"
这种场景像极了90年代的中国。我爸当年在县城教计算机,一节课收50块,相当于普通人半个月工资。现在的"基础技能",换个战场就是稀缺资源。
2.时间观念降维:准时上班就是"劳模"
在东南亚开服装厂的表姐说,当地工人发完工资必消失三天。"他们宁可饿肚子,也要先去酒吧喝酒。"而她从河南带过去的阿姨,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厂,三个月就被提拔为组长。"在国内卷成狗的习惯,在这里直接封神。"
3.风险意识暴击:不买彩票就是"投资大师"
在尼日利亚卖小商品的老李,靠"不赌博、不买六合彩"攒下第一桶金。"当地人发工资先买彩票,中500万的概率比他们准时上班还高。"老李用攒下的钱盘下商铺,现在已经是拉各斯唐人街的"首付哥"。
四、那些在国内"混不下去"的人,正在海外闷声发大财
案例1:城中村托尼老师的逆袭
前文提到的Tony,去年真的去了埃塞俄比亚。他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开了家理发店,雇了两个本地学徒。"他们连剪层次都不会,我教了三天,现在收200块一次,比深圳赚得多!"更绝的是,他发现当地人爱染夸张发色,从义乌进了500块的染发剂,卖3000块一套。
案例2:厂妹变身"非洲淘宝姐"
东莞电子厂的小芳,辞职后在肯尼亚做代购。她发现当地人喜欢中国的"中老年爆款"——带亮片的广场舞裙、会唱歌的财神摆件。"国内10块钱的塑料花,在那边卖100,还供不应求!"现在她的小超市雇了5个当地人,每天数钱数到手软。
案例3:三和大神的"海外重生"
深圳三和的"挂壁哥"阿强,跟着老乡去了安哥拉做建筑工。"国内日结200嫌少,这里每天300包吃住!"更让他震惊的是,当地工人搬砖到下午两点就罢工,说要"享受阳光"。"我多干两小时,老板直接给奖金,现在存了10万准备回老家盖房!"
五、比烂不是终点,看清差距才能找到出路
这些故事不是鼓励大家"躺平去非洲",而是揭示一个残酷的真相:我们厌恶的内卷,恰恰是最强的生存铠甲。
就像范文程在明朝是落魄秀才,到了后金就是开国元勋。当你在北上深卷不动时,或许该换个维度思考:你的"普通技能",在哪些地方能成为稀缺资源?
当然,降维打击也有代价。老陈在肯尼亚被抢过三次,小芳差点被当地海关讹诈。但正如网友@非洲淘金者所说:"国内卷是996的苦,国外拼是提着脑袋的险。但至少,这里的机会看得见摸得着。"
结语:你以为的"底层",可能是别人的天花板
下次路过城中村的包子铺,看看那个凌晨四点揉面的大叔。他或许不懂Excel,不会用信用卡,甚至说不出"长期主义"这个词,但他的双手,正在为家人撑起一片天。
当我们抱怨"赚钱难"时,不妨想想:在地球的某个角落,有人正把我们的"习以为常",当成可望不可及的"超能力"。
这不是鸡汤,而是现实:你的每一份坚持,都在为未来的某场"降维打击"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