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习量子力学,正好还听了两本书《大图景》《缺爱》,都引出了人生意义这个话题,不同的角度来讨论,可以引发思考。《大图景》我还想买书来读读,觉得解读的还不够过瘾,书中的“诗性自然主义”观点是挺有趣的,因为我们确实都是自然主义的信奉者,那么从中如果能解释出人生意义,那就值得看看。《缺爱》是讲存在主义思想的书,主要讲人存在的意义。这两本书都是阐释来回答人的意义是什么的,一块听,凑在一起思考思考,觉得有很多共通之处。
最近听的量子力学,万老师在解读全同粒子的时候也说,人说到底都是有完全相同的粒子组成的,我们只不过是相同的粒子的排列组合而已,那我们和虚拟世界又有什么区别呢?万老师举的例子是是字母都一样,但是写出来的小说确是不一样的。这解释《大图景》中解释是类似的,“诗性自然主义”认为即使我们是有相同的粒子排列组合出来,但是从量子微观世界涌向出了很多抽象的概念,这些概念仍然有意义,比如人,比如记忆,比如意识。这些是客观存在的,是有意义的,在我们描述我们的世界的时候,是需要的,当你问你是谁时?可能确实没法给出一个实体的回答,手就是我,头就是我,或者这个名字就是我?但它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一个抽象概念,便是有意义的。不仅仅是所谓的粒子的排列组合。在《缺爱》中,认为人的的意义在于连接中,在与人和物的连接中,如果人完全孤立,那就没法存在。我觉得也就是存在于这些抽象的概念之中。我们不能去否认这些抽象的概念的意义,即便我们越来越了解我们的物理组成,即便我们了解组成我们的粒子真的是完全一样。我们依然相信感情,记忆,努力奋斗这些概念。
中午遛弯,看到桃花已经盛开,银杏也已经冒出了翠绿的嫩芽,柳树更已经是随风荡漾了,看着这些生命的循环,你会由衷感叹生命的力量,看着这些美景你会觉得赏心悦目,驻足流连,这些就是当时当刻的真实感受。当然,当你了解了更多的知识之后,你知道这一切都是有相同的粒子组成的,那有什么关系呢?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都是因为阳光这个自由能,生命才呈现了这短暂的生命力,生命总体是熵增,消耗自由能的过程,通过新城代谢,把自由能消耗,我们人类和其他生命一样,通过人的身体把蔬菜水果肉类等变成熵高的废弃物,生命通过光合作用完成生命的过程。我想,只有生命有这个能力,没有生命的物体,一直是熵增的过程,比如石头,泥土等,通过时间的流逝,会变成更加混乱的东西,但是生命不一样,可以通过吸收自由能,保持一个短暂熵的不增加,甚至减少,比如生命之初,鲜花盛开,枝条发芽,这就是熵减的过程,生命通过繁衍的方式保持了这个消耗自由能的能力,也正是有阳光这样的自由能,才保持了地球上生命的欣欣向荣。
听了量子力学,相对论之后,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们初中高中的物理为什么都没怎么学到相关的内容呢,我们只是学了经典物理学理论。大到宇宙中的相对论和小到原子的量子力学,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比较远,经典物理学理论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对于我们人这个尺度,对大多数人就足够了。至于人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很多人其实也不关心,只是过着日常的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生命一样,从出生到死亡,繁衍下一代。愿意向宇宙去探求更多的奥秘,和愿意去探索人生的意义一样,也是发生在某些人身上的某些神经元运动而已,而这些神经元运动给他带来了多巴胺,让他获得了快乐,也没有必要觉得多高尚。
所以对人生的意义的追寻不是一个一定要得到答案的过程,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如果这个过程中学习和思考,让你觉得快乐,让你觉得比刷手机更快乐,你就去追寻,没有答案没有关系,就如我中午遛弯时看到盛开的花朵,除了欣赏它的美丽之外,愿意多想一点它和自由能,熵增的关系。我喜欢这样的思考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让我感觉快乐,更让我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周围的世界,对于未知保持了更加敬畏的态度,对于生命更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我最近喜欢听来的一句话,学习让你远离偏见,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得出的都是偏见,因为我们只看到一面,而学习和思考让你能离偏见稍远一点。如果有的人没觉得这个追寻的过程快乐,觉得刷手机更快乐,那其实也没有关系,也没有谁比谁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