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焦虑,往往是因为把问题看得很大、很严重。
比如:当老师点名批评孩子未完成某项任务,老师期望学校事家长知,家校合力教育孩子,家长就联想:这孩子怎么成这样了!基本的作业都不完成,以后可怎么办。
比如:看见孩子胡乱应付的作业书写,听到孩子敷衍了事的态度,知道孩子对基础读写背诵的轻视,家长就会想:这都什么习惯和态度,这样下去以后怎么行。
然后,我们就容易给问题定性,给孩子贴标签:学习态度差,时间观念薄弱,没有责任心、安排不合理等等,往往标签一贴上去,我们的情绪也就起来了。
情绪一起来,交流沟通就困难重重,一个歇斯底里心力交瘁,一个怒发冲冠极力抵抗,结局就可想而知,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激化彼此的矛盾。
当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事情的起始和细节,你会发现,只是孩子在某件事上做得不妥或某一次的意外。
这需要我们少一些评判,多一些耐心和细心,尽可能地去理解孩子体谅孩子。
为什么在这件事上做得不妥?我们可以再继续细化——是当时正在情绪上?是任务有难度?只是偶尔出现的情况?
比如:老师反映孩子在学校表现欠佳,不要一上来就质问为什么、指责过失,情绪一旦起来,什么沟通都是无效的。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少评判,多看,多问。
别着急下结论、给建议、做评判,先怀着一颗好奇心,多听听,多看看,多问问孩子。
问着问着,你就会发现事情不像你想的那么糟糕,问题没那么严重,焦虑也会大大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