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朋友圈看到一句“对于吃货来说,所有不好吃的都是毒药”。曾几何时“吃货”一词变的比“女汉子”更加泛滥。似乎只要一日三餐照吃者都是吃货,当然每个体重超过100斤的“胖子”也都是吃货,甭管你是喝水胖的还是吃炸鸡胖的。
说起吃货几乎就没有什么准入门槛,而另一个形容爱吃、会吃者的词在我心里似乎更有分量——老饕。
根据百度百科,老饕现在的词义解释为“特别会吃,对美食文化、传统很了解的食客。”除了前四个字,后面的一段话则分开了吃货与老饕的区别。老饕者会吃懂吃,能说能讲能做。总要能讲出木须肉为什么叫木须肉,长江中最鲜美的鱼是什么,淮扬菜什么鱼不去鳞更甚还要知道比利时最有名的巧克力是什么世界前五的黑啤都是什么国家的。也许还应该要知道为什么下雨天要喝啤酒吃炸鸡。
说到老饕我心里第一个浮现的人必定是蔡澜。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总顾问。任何一部美食节目只要挂上蔡澜之名我就知道品质不会差,至少不会介绍一些莫名其妙连本地人都不知道的食物。当年在电视上看着《蔡澜提菜篮》这个节目,每一期蔡澜都会带着美女到世界各地吃吃吃。每期结尾必定是请当地有名的厨师以一个鸡蛋为原料制作一道菜品。有些厨师会做最简单家常的菜圃蛋、玉子烧也有的厨师会小心的在鸡蛋上敲一个孔倒出蛋液,然后将蛋液与鱼翅(当年还不兴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瑶柱等食材混合后再灌回鸡蛋里上锅蒸制。这一道道菜让鸡蛋成为了我心里最富创造性的食材,每一种蛋的做法都让我口水不已。当然后来我男朋友说自己小时候最喜欢吃葡萄干炒蛋这件事让我对鸡蛋的创造性又加上了黑暗的一笔。
我心里的另一个老饕那就是我的私心了,我的爸爸。我爸在成为老饕这条路上先天就点了一个重要的技能点——吃不胖。不管是年轻时一晚上吃一高压锅炖牛肉还是现在每天晚上从7点吃菜喝酒到12,体重一直保持在“瘦子”这个范围内。而且我爸对于家常菜有一种近乎强迫症的执着,只要能在家吃坚决不要去外面吃。如果偶尔两三天家里没开火都在外面吃那他就会持续低气压。这种执着让我妈从未婚时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姑娘变成了现在煎炒烹炸样样会,朋友圈里有名的美厨娘!
我爸年轻时由于工作的原因经常全国跑,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人招待他道地的当地美食。每每吃到什么好吃的总要往人家厨房钻一钻,跟老板聊一聊,取经无数。这也成为了他日后磨练我妈厨艺最重要的经验来源也骗取了我无数的口水。现在年纪大了除了爱钻后厨还多了个爱好就是逛菜场,去年过年的时候跟他一路自驾旅游我就陪他逛了一路的菜场。他说菜场是最能了解一个地方味道的地方,这话虽然装但是似乎也有那么点道理。看着摊位上与家乡完全不同的鱼,听着主妇们用我听不懂的方言砍价,吃点当地熟食摊上特色的熟食,这不就是一个城市的味道吗。
突然觉得我也要多走走多吃吃,以后也可以给我的孩子们讲讲美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