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深圳,真的是工作需要。
在三个多月前,单位负责人已经给我说,让我准备一下七月份的深圳书展。
地方,是我向往的,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已经在脑海中遇见过不下上百次;可是时间,恐怕有那么一点儿不合适,遇见台风怎么办?还有7月份的南方,是不是热的像火炉一般?原谅我这在北方的天空下生活了二三十年,却对南方的生活了然不知的人。
负责人哈哈笑了笑:让你在屋里,又没有让你在大街上溜达,害怕什么高温,害怕什么台风,让你去工作,又不是让你去玩耍。
(满脸黑线|||)
我就喜欢溜达啊,万一溜达着被吹到海里,谁负责?万一我这一米七二高的北方姑娘被晒化在街头,谁负责?
那您老怎么不去———(-_-|||)
内心飘过那么一小会儿鄙视的神情。
于是带着万分忐忑的心情,坐上了飞机,离飞机降落还有半个多小时的时候,已经看到地面上高耸的楼群,就这样一直绵延到飞机降落,是我们到了南部沿海经济圈了。下午五点多的时间,阳光从西面打过来,映照在地面的河流上,映射出万道金光,从上往下看,就是一道道金色的河流,有明有暗,漂亮的不得了。
待到下飞机后,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油然而生。周到的服务,温润的态度,让人感到非常的舒服,天气晴朗,云飞速的飘过,就像快速发展的深圳速度,没有台风,气温甚至比我所在的城市还要低很多,微风拂面,内心所有的担心和恐怖轰然倒塌。
车子从机场去往宾馆的路上,司机用一口非常可爱的普通话给我们介绍所经过地段的故事,这里是哪个公司,哪里是哪个企业,口气中带着对深圳诚挚的情感,就好像把这座城当成自己的家一样。一路过去,街面上的年轻人很多,老年人很少,就像深圳这个年轻的城市一样,年轻和活力是她的标签。作为一个好奇宝宝,回到宾馆吃完饭后,便在驻地附近溜达起来,晚上的温度更为适宜,街面上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但脚步都是匆匆的,连我这个平时走路走的很快的人,都会感慨他们的速度,第第三天听一位在深圳工作的朋友说:我也很感慨深圳速度,举例子讲,他们可以一个晚上就可以把一个花坛给搞起来,真的是一个晚上,从无到有,很大的花坛,早上起来后完整的在那里了。还有就是,她所居住的小区,第一年的时候仅仅是空楼盘一个,第二年的时候,各类学校和医疗机构,中心花园也都建成了,从来没有在哪个城市见到过这样的速度。
她在这座城里生活了四年,跟着这个速度奔跑着,也感慨着。
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了深圳会展中心,第一波进入了场馆,诸多的参展机构已经就位,人们有序的入场,展馆很宽敞,内部各个站台布置的很现代化,凡事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利用一上午的时间将所有的展位看了一遍,看到很多自己喜欢的书籍,但没有买,千里迢迢的带回去,太沉,于是就挑选好,拍下来,回到驻地后再一块买,或者在网上完成就可以了。
很多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和我一样,多半是把购物活动放在网上完成,所以导致很多城市,实体经济遭到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书店,因为工作属于行业内,对实体书店的了解比较多,平时遇见更多的问答是:现在还有人看书吗?现在还有人买书吗?现在还有人逛书店吗?三连问。
我的回答是,读书的人还是有的,买书的人还是有的,但是逛书店的的人,真的不多了。这是我在考察多个书店之后的回答。但是来到深圳这个城市,这个答案便成了错误的答案,需要进行改正。
据不完全统计,深圳人买书量超出全国平均数的好几倍,深圳人均读书量居全国前列,没有事件就没有发言权,在三天的时间里,除了在书展上徜徉,还钻进了深圳书城中心城店/罗湖店/南山店/龙岗店,对四个区的运营模式进行深入了解和学习,可以说利用便利的公交系统,跑遍了大半个深圳,为了一座城市的长久发展,深圳硬是在“文化沙漠”这个基础上建成了全国最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城市,让爱书的人有地方买书,让读书的人有地方读书,让爱学习的人有地方去寻找那一方寸的安静。我到过的每一个人书店,都会有很多人在阅读,这说明这样的店铺,在现实中是有必要存在的,是滋润市民灵魂的地方。
因为在会展期间,深圳书城的每一个分店里,都有活动举行,多数是针对孩子的儿童作家的讲座和签售会,我遇见的每一场都是座无虚席,孩子和家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都很高,孩子跟着主持人或者讲座老师的节奏进行很深入的互动,场面很是动人。再就是在每一个地方,你都能够看到人们对读书的追求和爱好,有的甚至抱着孩子一起来,有的孩子,还没有书架高,但仍旧颤颤巍巍的去拿自己想看的书籍,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自然不会坏到哪里去。
我开始爱上这样一个城市。
就当是我对这座城市的感情抒发吧。
更多精彩文章,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