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长:1小时20分钟
阅读内容:第五章 回到内在中心(53页)
出门前决定留下这段文字,因为今天可能要晚些更新了。妈妈他们想去夜市,以往我从来不参与(即使他们想让我去),但今天内心很想去。一开始有些不好意思说(其实直接说没问题,因为我妈现在不管我)。我静静感受这个情况:想说又不敢说的委屈感突然冒起,我看到小时候自己很多次想表达期待出去玩却被拒绝,久而久之就不敢再有期盼了。
而这次我选择跟随内心,便告诉了他们要一起去。此刻的决定虽然很美好,但并不是来源于出去玩的美好期待,可能仅仅是做了这个在一起的决定。但理智又在问自己,如果去了,简书日更不能完成怎么办?刚报名的头条课程今天开课参加不了怎么办?第一想法是去它的,管它呢!
后来又一想,可以先留段文字把日更记录完成,课程可以回来重听(当然是否回听看自己内心)。这段时间一直看书、记录真是件让我愉悦的事情,每天内心都很舒畅。就如此刻我的心情!好了我亲爱的小简书,我要出门了,回来继续今天更新。
回来啦~确实我们想去看的夜市没有开,但是一路上还是挺有趣的,发现了个老北京印象的地方,拍了些照片分享在今天读书笔记里吧!
其实今天作出这样的调整和我读的内容息息相关——回到我们内心,随心而动这种感觉之前就有过,最近却越来越频繁。
01 积极地不改变自己
当我们做事时,背后的动力是无法忍受现状、无法忍受自己,是要粉碎自己、重塑自己,还是接受现状,聆听身体的声音,呵护内在的欲求,顺应内心渴望去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
我们发现自己往往不能接纳一切既定事实,包括外界和自己!我们和周围的人、事、物较劲,一副与人斗、与天斗其乐无穷的架势,殊不知最后斗的自己体无完肤,身心俱疲。我们用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着外界!所以其实我们一直在和自己较劲,我们否定现在的自己、讨厌此刻的自己,想要变得更好,所以我们就如作者李雪一样拼命学习,为的只是改头换面。
但却发现会在过程中一次次受挫,怀疑自己、抨击自己,再重新开始,如此反复……
最近给自己一个咒语:一切发生的都是本身应该存在的状态(包括我也一样),不要与发生的既定事实抗争。我只能体验自己的感受,选择自己此刻想做什么,仅此而已!
这句咒语屡试不爽,其实就是帮助自己不去再做以前的那个自己——事前已经对人、对事都有期待,便不自觉地拿现实往这个期待上去凑,即使凑不上,也要硬凑,最后发现结果不如意,自己闹心。
过去读书也一样,曾经自己学了点理论知识就认为自己可以搞定一切,不考虑实际,结果发现一切徒劳,于是又怪书本无用,陷入痛苦之中。
最终我发现自己一直抗拒一个事实,这就是我一直希望找到方法让自己可以过的没有烦恼、痛苦、一切如我心意——就如作者所说之所以找规律、本质就是希望顺应它们,然后让自己掌握自己命运!但在生命本身面前,这都是自作聪明,也一定会自作自受。因为生命本身就是轮回,轮回就会有苦,它是无法剥离的!
如此看来,折腾的人分为两类:
一是通过折腾来验证真实是什么样的,从而看清真实的自己;
二是通过折腾和自己较劲、外界较劲,一定要改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从而更加迷失。
其实,爱自己,就是接纳自己的真实现状!
自己真实的生命走向是什么,就让它真实呈现——这样我们会更加看清自己,抛开所有身份标签,回归自己内心,我们会感受到内心的愉悦。而如果执意强求,即使为了变成更好的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也会导致我们因为被迫,而会感到压力和空虚。
02 内耗的外驱力与创造性的内驱力
无法独处的人,注意力总是扑向外面。可想而知,他不能仔细地感受自己、观察自己、反思自己,匮乏自我成长的能力。
一个人的成长是否在探索真实的自我,其实只有自己知晓。内驱力是每个人都有的,它就是生命力本身。但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被“教育”转化成了外驱力。比如孩子本来对数学感兴趣,家长为了让孩子考更高分数,于是以奖品来刺激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的内驱力就会消失,变成外驱力。
内驱力就是一个人的自我驱动力——由心而发;外驱力是外界(包括自己)通过奖惩要求自己去做的。所以内驱力其实并不需要家长培养,只需要我们帮孩子保护好就可以了,想要做到,作者认为成长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很重要:
1、婴幼儿期:孩子的需求要被父母及时满足;
2、儿童期:允许孩子自由探索;
其实每个人都有内驱力,它是生命力本身。但如果一个人遭遇了不正常的童年,他的内驱力就可能被毁掉。对父母来说,不是要去培养孩子的内驱力,而是不要破坏他们的内驱力。这需要父母尊重界限,不把自己的要求、期待、焦虑、恐惧加诸孩子身上。
父母只要做到这一点,孩子就能听从内在的召唤,发展自己,保有内驱力和创造力。
虽然我们的内驱力可能在成长过程中被毁掉,但我不认为它就消失了,而是被我们深埋了,如果我们能够回归内心,便可以找到感觉,重新释放内驱力。
03 躁狂与抑郁,硬币两面
抑郁,是自恋受到打击后,自我攻击、自我否定,继而导致情感隔离麻木,身心停留在低能量水平。
而躁狂,是对抑郁的抵抗,生命力想要伸展,不甘心半死不活的样子,干脆一步迈入幻想中的完美状态。
我想躁狂和抑郁的表现可能很多人都有,我自己就有——当自己做事受挫,就感觉天要塌下来了,把自己打入谷底,一无是处;当自己做成功一些事,又感觉要飞上天,无所不能,并且幻想后续一切美好的未来。
实际上在这种躁狂状态下,虽然可能比抑郁更容易做事,也会有更多灵感,但也更容易碰壁,因为这种状态会给我们一种虚假感——就是世界尽在我掌握,一切围绕我转。但遇到实际情况便会碰壁,因为现实不围绕我们转。于是我们便在躁狂和抑郁中反复。
躁狂与抑郁都是婴儿的心理水平,是偏执分裂的位置:要么偏执于完美,想象母亲给予自己完美的呼应和满足未被满足的自恋;要么偏执于一切毁灭,没有希望,自我完全塌陷。
而真实就是我们能够尊重身边的事实,通过现实的检验去一步步做事。
04 难以觉察的深层自恋
我被迫面对的事实是,无论我多么努力和理性,都不可能掌握我的命运,总有一些意外发生,破坏我构建的完美逻辑世界。
《自恋时代》就说过我们不容易发现自己陷入深层自恋是因为我们处于全民自恋的社会环境中,作者给我们做了个总结——深层自恋者的内心想法:
1、你居然对我有不满,你这是要害死我,所以你去死!
2、这个世界如此不如我意,我还怎么活下去,我得去死;
3、我的想法你居然接收不到,那我们的关系去死。
这里面说的第一、二种,我自己都有过。我觉得第一种其实就是一种“我是好人、我是被害者”的信念模式,当有这种信念的时候,我们不能接受周围人的指责,我们已经足够好了,从而会逃避一切事实,甚至攻击一切。
第二种曾经有过就是觉得这个社会太虚假,不适合我这样的!现在想来真的可以说是一种深度自恋导致的,自己不是神,凭什么要让社会适应自己呢?
我发现我们学东西越多,可能就越难以觉察自己,因为我们会用知识把自己最脆弱的部分伪装、隐藏的更深。这就像小孩子犯错撒谎很容易被识破,但是大人撒谎却会编的天衣无缝,而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一个可怕的存在——因为它给我们自己欺骗了。
05 关系的真相,在感受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剧情,偶尔也会不可避免地掉进剧情,在关系中制造冲突。
我们之所以离感受越来越远,就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就活在恐吓和催眠暗示中“你不能骄傲,要虚心接受批评”、“不虚心不是好孩子”、“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不会有好生活”……
所以我们不敢尝试,只能照社会、他人制定好的规则去做。很多人都想跃迁,停止无望的循环,其实真正有效的方法就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因为我们理智会标榜成功、名牌、钱、房子;而这些对内心感受来说什么都不是,内心感受会帮助我们回到体验事物本身的过程中,当我们能够享受过程,结果又会差到哪里去呢?
06 缔造幸福的脑神经回路
如果有一个剧情让你屡屡中招,自己明明不想,却总是滑入固有模式,那意味着你内心深处有种渴望未被满足。
我觉得自我觉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行为、情绪:这是要改变某一个点,发现自己重犯时,觉察到并进行调整;
2、行为、思考模式:这是基于很多行为、情绪的觉察后,发现有些依旧无法改变,是因为我们的惯性使然;
3、感受:知道剧情存在,依旧无法跳脱,依靠感受进行改变。
作者在这部分介绍了一个解决方法。
如果有一个剧情让你屡屡中招,自己明明不想,却总是滑入固有模式,拿意味着你内心深处有种渴望未被满足。一开始你也不知道该如何满足自己,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极富耐心地去倾听内心的渴望,用理性和智慧去创造满足,缔造新的脑神经回路。
回归内心——让我们独一无二。所以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也不要去期待别人活成我们希望的样子。每个人做自己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