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学习,你get要领了吗

这两天读书学习,学到了《认知觉醒》关于“打卡”的内容,这一节的标题是:莫贪恋打卡,打卡打不出未来。看到标题时,内心不由一颤抖。

读书

回想我最“疯狂”的打卡时刻,粗略估计手里得有10个课程左右(捂脸)。那会儿处于学习兴奋期,不对,确切来说是亢奋期。每天奔波于各个打卡活动,把自己忙的跟个猴子似的,就这样还乐此不疲,美其名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楚不知这是一种“伪学习”。其实真是不知道,要是知道不就不这样做了。这时有一句话形容我再确切不过“人最可怕的是不自知,还乐在其中。”(10086捂脸)

《认知觉醒》书中分享的内容,关于打卡有几种情况要区分。

①动机转移,动机扭曲

打卡初衷,人们都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成长。然而打卡一启动,任务心态其实已经锚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消退、动机减弱,学习成长的难度逐渐增大,人们不得不依靠更强的意志力去坚持,等到意志力难以为继时又该怎么办呢?直接放弃?那不等于告诉大家自己不行吗?多丢面子啊!

为了不陷入痛苦,我们的大脑会开启自我保护模式,在举步维艰的时候主动调整认知,给自己找借口:“学习很难,但打卡并不难啊!只要完成打卡,不就代表任务已经完成了吗?”“既然打卡就代表完成,那为什么不选这个轻松的,而非得选那个难的呢?”

这就是大脑“解释系统”的逻辑,虽然很荒谬,但强大的天性会迫使理性这样解释。

大多数人在意志力薄弱的情况下,都会为了完成打卡任务而不自觉地降低标准,此时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已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完成打卡任务。人们坚持的动机,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从学习本身转移到了完成任务上,由内在需求转移到了外在形式上。

哈哈,我想说,我曾经包括目前偶尔也是“自圆任务”中的一员。

②认知闭合,效能低下

单纯地依赖打卡,不仅会转移行动的动机,还会降低行动的效能。这源自另一个重要的心理机制——认知闭合需求。

所谓认知闭合需求,就是指当人们面对一个模糊的问题时,就有给问题找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的欲望。

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

我们之所以有这种心理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喜欢确定性,不喜欢未知或不确定性。而打卡活动自带任务心态,人们每打一次卡,都要面临一次任务闭合需求,这在开始时并无大碍,但动机一旦转移,人们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

打卡心态的特性: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即停止。所以单纯抱着打卡这一任务心态去学习,很少会有强烈的主动性,毕竟在任务心态的驱使下,人们关注的是完成情况,对任务本身没有更大的热情。

哈哈,我又来啦!这说的也是我啊!(说多了都是眼泪啊!)

③任务心态,身心分裂

在个人学习成长领域,任务心态或许并不可取。

比如跑步时总想着还剩多少时间就可以结束,读书时总想着还剩多少页就可以完成,背单词时总想着还剩多少个就可以完事……这样的心态会使注意力处于分散状态,很难全身心投入事物本身,从而体会其中的要领和乐趣。

现代人很难获得幸福感,多是因为这种快节奏和急心理,但在这种状态下,生活何其枯燥,它无法让我们享受过程,只会让身心紧张、焦虑、麻木和分裂。

在学习时,身心合一、极度专注是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才能从学习活动中收到精细、强烈的正向反馈。然而任务心态破坏了身心合一的状态,这种不良体验会加剧人们对学习活动的厌恶感,形成恶性循环。

说到这里,我们也希望自己能减少任务心态,以免影响自己的专注和感受,不过,世界上有些事情很奇怪,你直接去追求反而得不到。

破除任务心态的方法——集中心力做眼前的事就好。

再次乱入回来,看到这段内容时,头脑中有多个想法蹦出。我制定过每天读书100页的任务,这个过程中,时间、精力各方面条件具备时,能很好地享受读书乐趣。在碰到时间紧张,想到还有任务没完成,在“认知闭合”的驱使下,会敷衍了事。那究竟要不要定任务呢?我还是喜欢有规划、定任务的,这样让自己有“安定感”。

面对任务有压力的情况下,给自己提个醒,不为追求数量和完成去做,而是在当下的时间和精力范围内,尽力而为。专注当下,享受当下。

如何改变“打卡”的这几个局面呢?两个策略,轻松改变。

①用记录代替打卡。

每次学习后只做行动记录,不做打卡展示。把学习过程记录下来,既可以看到自己的学习轨迹,也便于每周复盘。

记录

虽然看上去和打卡是一样的,但这样做没有打卡的任务压力,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活动本身,而不是完成任务上。

打卡与记录,看似只是叫法上的不同,但其中的差别非常微妙,需要悉心体会。

②任务设置时要使用新策略:设下限,不设上限。

这样完成目标毫无负担,且此时刚好进入学习状态,精力旺盛,就愿意顺着惯性继续学下去。心态完全不同,身心容易沉浸,不会顾虑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任务。

这种策略的智慧之处在于规避了任务闭合需求,只要觉得有意思,就可以一直学下去,直至自己觉得有些吃力。由于没有设置具体的上限,比起打卡模式,新策略的能动性要强很多,而且能动性还是可持续获取的。

除此之外,这种策略也极其符合刻意练习的原则——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

今天算是对打卡背后的自我心理有了较为透彻的了解。结合所学,对安安幼儿园学习打卡,有了新的认识。

我一直在和安安强调,我们打卡是为了自己更好成长,不是为了打卡而打卡。but话说的好听,实际情况也有开小差的时候。像安小哥情绪不佳,想着快快结束好去玩,这时“学习打卡”就流于形式了。

大部分情况,安安都是很配合的。对于他喜欢的蒙氏数学,尤其对于新掌握的方法,特别乐于向我操作展示,这时能感受到安安的投入和热爱。对于国学和语言小书,如果课上学习效果不错,回家也会配合。但有些时候,安安不愿意去朗读和认字。这个时候我会自我代入进去,设想自己是安安,会不会有兴趣。其实呢,毕竟我不是他,设想不一定对。但我能感受到,他对国学的诵读和语言小书的识字兴趣一般。

想办法帮助他,找他喜欢的方式学,这得需要时间,我不一定能坚持(捂脸)。再有降低识字量难度,像他们学完古诗,要求识字,比如4个,我们可以认1个,如果掌握好愿意学,就继续,不愿意,那就认1个,逐步攻克。这样的学习方式符合舒适区边缘原则。

哈哈,我发现通过梳理,对于今后面对两小只入学乃至其它问题,把舒适区边缘原则运用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期待自我更好成长哦,加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